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进东贾柏遗址

济南日报 2015-06-28 21:49 大字

揭开细石器时代的神秘面纱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刘静通讯员刘金同北辛文化是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距今7300多年。七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寿命是多少,你知道吗?北辛文化层发现了不少骨针,在没有金属的时代,0.2毫米的针孔是如何钻出来的,这你又想过吗?下面就请随记者一同走进汶上东贾柏北辛文化遗址,来揭开细石器时代祖先的神秘面纱吧。

东贾柏遗址填补济宁市细石器的空白东贾柏遗址位于汶上县苑庄镇贾柏村东南,是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被认定为北辛文化遗址。这一发现,否定了“平原地区不可能有细石器”的观点,也填补了济宁市细石器的空白。1989年至1990年,国家考古工作队两次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000多平方米,发现了房迹、灰坑、墓葬各十几个。其中墓葬比较集中,除单人葬外,还有3人葬,迁出葬和二次葬。从年龄和身高来看,尸骨生前约在20到30岁之间,说明当时普遍寿命较短,身高一般在1.6—1.9米,与现代人极为相近。这些墓葬均无棺睳,但排列有序,大都为仰身直肢葬,首东足西,反映出了当时人们遵循太阳东升西落的风俗习惯。但有一具南北仰身曲肢葬,面不向上而朝东,有关专家猜测死者可能是非正常死亡,因违犯了族规和大家的意愿,而给他的一种惩罚,让其死后也与常人不同。考古中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多数死者的两个侧门齿均被拔掉。据专家考证,拔牙的年龄大都在26岁以上,有的说是一种成人礼,有的说是结婚的标识,还有的说是纪念死去的亲人,但至今仍未有定论,还有待考究。

发现“中华第一针”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有骨锥、骨针、磨盘、磨棒等,还发现碳化粟颗粒,这说明北辛居民已经开始了安稳的定居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粟类作物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其中出土的多枚骨针是目前发现的北辛文化最早最完整的缝纫工具,针身保存完好,距今7300多年,有“中华第一针”之美称。骨针的发现证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氏族的人们已用骨针缝制丝麻衣物。再让我们细看骨针的针孔——只有0.2毫米,在没有铁器的石器时代,它是如何被打造出来的呢?又如何在那么细的骨针上打孔的呢?很久以来一直是困扰研究者的一个谜,也让我们对古人的智慧不得不产生由衷的敬佩,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探索。

1992年,东贾柏遗址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对东贾柏遗址的保护上,汶上文物旅游局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提高周边百姓的保护意识,落实属地管理,安排专职保护人员,加强执法检查,提升文物保护的人防技防水平,以确保遗址免遭破坏。也许短期看来我们保护的是文物古迹的完好无损,实则保护的是一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积淀,是我们人类文明的象征。距今近万年的北辛文化,在我们的精心守护下会得到有效传承!

宋分格佛舍利银槨

宝相寺塔宫文物之一,银槨出土时以木匣分割,一端盛佛牙,一端储舍利。

宋葫芦形水晶舍利瓶

宝相寺塔宫文物之一,水晶瓶出土时内盛舍利。

宋火云冠金箔银棺宝相寺塔宫文物之一。

宋立式背光莲花座引路菩萨

宝相寺塔宫文物之一,铜像自铭“引路菩萨”四字。

新闻推荐

楼市行情不景气,不少业主七折甩卖门面,也有人想低价囤货 购房春天来了,市民却很冷静

■见习记者满广宇受全球整体经济的影响,房地产行业不再风光无限,再加上电商、微商对传统零售行业的冲击,房地产行业中的商铺、写字楼、门面房的销售更是雪上加霜。近日,记...

汶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上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走进东贾柏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