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面人胡”与他的卡通面人

济南日报 2015-01-23 00:14 大字

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鲍童曹俐捏、搓、揉、掀,再用辅助工具小钳子与铲子加以点、切、刻、画,不一会儿,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人就从“面人胡”的手里“蹦”了出来。其实,“面人胡”真名胡瑞刚,今年68岁,是汶上县康驿镇王堂村人。

制作原材料需耗时近两个小时1月17日,记者见到“面人胡”时,他正在汶上县中都民俗馆里捏面人,他告诉记者,2013年时,他结束在外“漂泊”的日子,正式“驻扎”在民俗馆。除此之外,他还向孩子传授捏面人的技巧,“捏面人,看似是一个普通的手艺活,其实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光头强、米老鼠、喜羊羊、玫瑰花……“面人胡”的摊铺前插满了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面人。他坐在马扎上,揪下一块面,在手心一搓,再捏几下,一个花瓣就做好了,没几分钟,就做成一朵玫瑰花。“面人胡”告诉记者,捏面人主要是通过揉、搓、挤、压、按等造型技巧,先把面人的头部或身体做出来,再配以相关的道具精细制作。这样,顷刻之间各种各样的面人形象就脱手而成了。“面人胡”说,捏面人用的面是糯米粉和白面掺和而成,但是要制成捏面人的材料,还须经过搅拌、烫面、蒸面、配色等四道工序,需耗时近两个小时。“制作原材料的过程考验人的耐心和用心程度,整个过程必须全身心投入,只有这样,捏出的面人才不会变形,更不会破碎、变色。”

城隍庙下“偷师学艺”,全心全意教给娃娃们“1997年,我去上海旅游,在城隍庙见到有人在街头摆摊捏面人,那时我就对捏面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说起与捏面人的缘分,“面人胡”说,那只不过是一次街头的偶然“邂逅”。为了学习捏面人的手艺,“面人胡”接连四五天去城隍庙“偷师学艺”,在得知捏面人的诀窍是面的配方后,他便暗自下决心,“我也要学习捏面人”。于是,回到汶上老家后,他在家潜心琢磨。“不久之后,我捏的面人就成型了,我还把自己捏的面人拿到集市上去卖,没想到,不一会儿就被一抢而空了。”

后来,他经常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学校门口、公园等人流量大的场所,甚至北京、河北等地都留下了“面人胡”的足迹。直到2013年,他结束在外“漂泊”的日子,正式“驻扎”在民俗馆里捏面人。“这个面人摊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来这里参观的游客看到这些惟妙惟肖的面人都爱不释手。”中都民俗馆的讲解员徐婷说道。“面人胡”平时除了自己摆摊捏面人,他还把这个老手艺传授给孩子们。2014年暑假时,有一批学生的暑期实践就是在民俗馆里跟着他学捏面人。“面人胡”说,会捏面人的人多了,这个老手艺才能传承下去。

老艺人雕刻“童真”

新闻推荐

痛失儿孙,两位老人多日未进食

辰辰爸爸的战友们打算建立爱心基金,抚养辰辰直至成年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赵豫李姣本报3月19日A10《一家四口煤...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