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熙来攘往运河边的都市商业繁华

山东商报 2014-06-24 17:24 大字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自吴王夫差在公元前486年筑邗城(今扬州),掘邗沟,沟通江淮水道到明朝万历年间修建济宁汶上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大运河的开掘建设,足足延续了2000余年。自此之后,明清两代的漕运,皆依托于大运河。于是运河之上,白帆点点,运河两岸,码头众多。一个又一个的城镇,因为运河经济而得以迅速发展。而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或许莫过于济宁与临清的迅速崛起。

剧变

作为运河沿线的城市之一,济宁素有“运河之都”的称号。而这个称号的出现,源自于汶上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如果展开运河全线的海拔地势图,或许我们会发现,济宁汶上河段是运河沿线海拔最高的地方,也就是“水脊”。

万历年间开始修建的南旺分水枢纽,则利用修建水柜和闸坝的方式,调节供水,使得运河保持通畅。而这也意味着,整个济宁,成为了运河的心脏地区。

于是,明永乐九年,朝廷在济宁设总理河道、总督河道,而清顺治年间,则在济宁设立了河道总督衙门。主要负责运河的行政管理,总理运河营防,掌管催调、护送粮船等工作。如果用一个现代点的词汇来形容河道总督衙门,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大清朝国家水利部”。

如果说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出现,提升了济宁在整条运河段的政治地位,那么因为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而修建的诸多闸坝,则成就了济宁的经济发展。

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金兵押解到大都时,曾经过济宁所在的济州,他曾在诗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济宁:“百草尽枯死,黄花尽秋色”、“路上无行人,烟火缈萧瑟”。不过这样的情况,随着元朝统治者对于大运河的进一步开发,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剧变:曾在元朝担任枢密副使的马可波罗在他那部著名的游记里是这样描述济宁的:“济宁,这是一个雄伟美丽的大城,商品与手工艺制品特别丰富”,“河中航行的船舶,数量之多,几乎令人不敢相信……河中航行的船舶往来如织,仅看这些运载着价值连城的商品的船舶吨位与数量,就会令人惊讶不已”。

留客

引发这种剧变的原因,来自于运河济宁段上那难以计数的各类闸坝。

闸坝的出现,意味着商船需要停留下来,按顺序过闸。如果只有几艘船,过闸并不困难,但是当密密麻麻的船只集中出现在闸坝之上时,则意味着商船必须要有所停留。

于是,通过运河北上的读书人们不得不在济宁做短暂的停留,而各地精明的商人也看准了这个独特的商机,纷纷来到济宁做起了生意。

于是,济宁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转身。

一个显见的例子,莫过于玉堂酱园的崛起。如今说起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夺得五块金牌的玉堂酱园,可能更多的人会津津乐道于它的商业传承,或者是其如何因地制宜,将江南传统的甜味酱菜改为南北皆适应的甜咸味道,从而咸鱼翻身的故事。但是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的是,酱菜最早恰恰是船上船员们必备的食品。

或许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数千艘商船因为过闸坝滞留济宁时,会有多少船员下船购买酱菜,而这些酱菜被买走之后,很快的随着商船一路北上或者南下。在这一段过程中,搭乘商船的文人墨客和普通百姓们自然而然也少不了品尝酱菜的美味。于是口碑相传之下,玉堂酱园的名声大震,甚至于惊动了住在紫禁城里的慈禧老佛爷。

同样受益于闸坝增多而崛起的城镇还有聊城的临清。这个如今位于鲁西南地区的县级市,在明清时期曾经是中国经济的命脉与支柱。

钞关,即明代内地征税的关卡,因为规定要以钞纳税,故而由此得名。公元1423年,山东巡抚陈济上书永乐帝朱棣,要求在当时的商业都会临清设立钞关,6年之后,明宣宗朱瞻基下旨在运河上设立七处钞关,其中就有临清。而与其他钞关不同的是,临清钞关不仅仅可以课收船税,还可以兼收货税,这也使得临清一跃成为了当时全国的税收大户。曾有史学家统计,明朝万历年间,临清钞关年征收船料商税银八万余两,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而彼时的山东全省,一年的税课银只有八千八百余两,只有临清的十分之一。临清地位之巨,由此可见一斑。

工商业

如果对运河沿线城市的工商业进行一个排行,远在南端的苏州杭州与山东段的临清张秋绝对可以以不分伯仲的排名进入前四强,也正因为如此,民间用简单的八个字对这四个城市进行了贴切的形容:“南有苏杭,北有临张”。

作为赶走元朝统治者,恢复华夏汉人统治的朱元璋,对于当年曾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铁骑有着一种潜意识里的恐惧,故而明朝建立之后,高筑墙的策略即被历代统治者所采纳——纵观当今国内留存的明代城墙,无一不是厚重坚固,宽阔雄伟。

也正因为如此,自明朝起,城墙砖石的使用更是有着统一的制作标准和规格。

而以临清独特出产的莲花土,配以漳卫河水和之,进而烧制成的墙砖,则具备了“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的特点,从而成为了明清皇族用以修筑皇家建筑的不二之选。如今走在北京城这座从运河上漂来的城市里,我们大可以在天地坛、故宫、钟鼓楼、日坛、月坛、文庙、国子监各个城门中见到临清贡砖的影子,而南京的中华门城墙、玄武桥;甚至于曲阜的孔庙、德州的减水坝也有临清贡砖的遗存。

除了独特的贡砖,竹木和皮毛的加工、酿造业在临清也有过长盛不衰的盛景,以明代的临清为例,全城81条大小街道,以手工业命名的就有31条,而且各个行业都有着自己的市场,一首在临清传唱了三百多年的歌谣,或许恰可以印证临清工商业的发达:“临清宝,真不少,瓜干枣脯千张袄。陈家剪子毕家刀,王一摸镰刀不用挑。竹油篓,柏木筲,桑家秤杆灵又巧。甜酱瓜,百籽糕,晋京腐乳味道好”。而这一切,尽皆源自于那条运河。

运河人物

郭守敬

字若思,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今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人。全长160多华里的通惠河就是在郭守敬的主持下完成的。此运河修成之前,从南方运往大都(今北京)的粮食,只能沿运河到达京东的通州,再靠陆路运输几十里才能进入京城大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所以,早在1262年郭守敬初次被元世祖召见时就提出了修建该运河的建议。元世祖对该方案极为重视,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春天,调动数万军民,克日动工,在郭守敬的领导下,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全部完工。

白英

白英(1363~1419)字节之,明代著名民间水利专家。山东省汶上县康驿镇颜珠村人。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等人奉命征调民夫十六万五千多人,疏通运河,重点放在山东丘陵地带的会通河段(从临清到须城安山)。在宋礼的支持下,对运河的治理早已思考了10年之久的白英,作为总工程师,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劳动,主持完成了伟大的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才使得会通河得到了充足的水源,大大提高了运河的航运能力。明正德七年(1512年)被追封为“功漕神”,建祠于南旺。清雍正、光绪皇帝又追封他为“永济神”,深受人们的敬仰。

张鹏翮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祖籍湖广行省麻城县孝感乡(今湖北省麻城市白塔河村),生于四川遂宁黑柏沟(今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清代名臣、治河专家、清代第一清官。1700年,张鹏翮任河道总督,正值黄河泛滥,水患连年。张鹏翮钻研治河理论,总结前人经验,博考舆图,仔细勘察,提出“开海口,塞六坝”的治河主张和“借黄以济运,借淮以刷黄”的治河设想,采取了著名的“筑堤束水,借水攻沙”的方法。康熙皇帝盛赞他“得治河秘要”。

新闻推荐

南旺分水枢纽遗址 入选2011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日前,在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名单中,汶上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遗址与大运河七级码头、土桥闸作为大运河上的几处重要考古发现,成功“填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汶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