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穆修

济南日报 2013-09-22 07:44 大字

点击查看原图穆修,字伯长,山东省汶上县(宋郓州汶阳,今属汶上县)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自幼随母亲在农村过活。穆修6岁时,他与小伙伴们结伴来到村里的私塾玩耍,正碰上老私塾先生端坐前面摇头晃脑朗读文章,伙伴和私塾里的学童都嗤笑老私塾先生,只有穆修被老先生那专注的神态给吸引住了,竟情不自禁地跟着诵读起来。老先生发觉到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非常高兴,告诉他这篇文章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穆修由此知道了一个新的天地,从而与唐代古文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

名城人物

■时鑑

穆修进入私塾学习,他苦读诗书,10余岁即能落笔成章,出口成诵。由于少年时随仕宦父亲走南闯北,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也由此开阔了视野。穆修20余岁博览群书,对文体文风有了深刻见解。他还曾师事著名道教学者陈抟,传其《易》学。史称“《先天图》之窜入儒家,自修始”。穆修不满当时流行的“西昆体”靡丽文风,力主恢复韩愈、柳宗元散文传统。所作诗文,不拘形式,似无章法,但每成一篇,必有新意。一时间,其作品不胫而走,有些竟被传入宫廷。一天宋真宗读了他的文章,责问阁臣:“这等奇才,怎么不推荐给朝廷?”宰相丁谓忙说:“此人出身微贱,行为不端,不可大用。”原来,穆修与丁谓曾有布衣之交,后丁谓居官,一味拍马逢迎,不思民忧,为穆修所唾弃。一次两人相逢于汉水,穆修非但未表示亲近,反而揖而远之。丁谓就此记恨,故上谗言。

宋真宗景德末年,穆修旅居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应试不第。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封禅泰山,询问齐鲁经行之士,穆修被地方推荐。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穆修经殿试获二甲赐进士出身。据《四库总目提要》考证:“苏舜钦集有修哀文,称其咸平中举进士得出身。而集中《上颍州刘侍郎书》称某以大中祥符中窃进士第。邵伯温《易学辨惑》亦称修为祥符二年梁固榜进士。《宋史》本传又云,真宗东封,诏举齐、鲁经行之士,修预选,赐进士出身。所述小异,似当以自序为也。”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调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司理参军,一作海州参军。对这个掌管诉讼的小官,才华卓越的穆修并没有看在眼里。按当时惯例,新官上任先要拜会通判。可穆修自负才气过人,不肯违心随俗,对一班庸俗之辈,更是不理不睬。这样一来,穆修很快得罪了包括通判在内的一批人。当郡守因病告归时,通判乘机使人制造假证,诬告其罪,朝廷贬穆修为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县)参军。

穆修在贬往池州途中,暗自奔赴京师,叩登闻鼓诉冤,幻想朝廷为他平反昭雪、伸张正义,但却没有任何结果。失望之余,穆修不得已于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正月,至池州任所。后来,穆修的岳父出知池州,将其冤情上奏朝廷,恰逢原泰州通判死去,受谴于朝,穆修免罪得释北回京城,并迎母亲居于京师。穆修家境素来贫寒,且上有老母,下有稚弟,老少十口,仅仰其一身,所以穆修栖于京师,靠平日旧友周济,境遇极其恶劣。史称其“赋命穷薄,稍得钱帛,即遇盗或卧病,费竭然后已,故衣食不能给”。母亲病死,他没钱置办棺木,自背尸体埋葬,日诵《孝经》、《丧记》,不请僧侣浮屠作佛事。

穆修晚年,得到一本几乎要失传了的《柳宗元文集》,他募工镂板,印刷数百部,从蔡州携入汴京相国寺,设一个书摊卖书。有些世俗学子,以为穆修是为挣钱糊口卖书,对他百般刁难欺侮。一天,有几个书生,来到相国寺穆修书摊,没有答应穆修所要书价,便拿过文集肆意翻检。穆修伸手夺回,其中一个装出笑脸说:“你不就是想卖点钱吗?我们多给你点银子,行了吧?”穆修更加生气,怒目而视,说:“你们这些人,谁要是能读其中一篇,能断其句并不错一个字,我就送一套文集给他!”这些“儒生”面面相觑,竟无人敢接受挑战。穆修“忤物如此,自是经年不售一部”。但穆修鬻书相国寺的消息,很快在社会上传开。尹洙、苏舜钦兄弟等径向投师。穆修视为知己,谆谆教授,终使他毕生提倡的古文运动得以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穆修“性刚介,好论斥时病,诋诮权贵,人欲与之交结,往往拒之”(《宋史·穆修传》)。宋仁宗天圣初,张知白知毫州(今安徽省毫县),当地一豪富出资造佛庙,张知白使人请穆修撰写记文,记文写成后,并不书写那位豪富之名,豪富派人送上白银五百两,以重金贿赂穆修,求载名于记文。穆修把白银丢掷地上,并打点行装准备离开亳州。豪富闻听以送行为由,带来更多金银相赠,穆修坚决拒收,且表白说:“我宁愿吃不上饭去四处乞讨,也不会让你们这些不是人的东西玷污我的文章!”有位宰相,器重穆修之才华,欲结识他,且将用为学官,穆修终不往见。通过以上所述穆修拒豪富贿赂、不记其名以及不拜见宰相两事,便可看出他耿直刚介、不献媚权贵的性格情操。

大约在宋仁宗天圣三、四年(1025至1026年)间,穆修补颍州文学参军,后又徙蔡州。穆修经过宦海坎坷,长期旷废,仅取得一个俯仰上司鼻息的小吏之职,这对他的卓异才华和早年的理想,简直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穆修病卒。时年54岁。

穆修学识渊博,能诗善文。他继柳开、石介之后,提倡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比较朴实的古文,反对在当时广为流行的形式主义的西昆体,对宋代文坛起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他以自己的诗文创作,实践其文学主张,虽成就有限,无法与后来的诗文大家相比,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在较寂寞的宋初文坛上,穆修是值得重视的重要作家之一。《宋史·穆修传》云:“自五代文敝,国初,柳开始为古文。其后,杨亿、刘筠尚声偶之辞,天下学者靡然从之。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苏舜钦兄弟多从之游。”在反对宋初形式主义的西昆体的斗争中,穆修极力提倡古文,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他在《答乔适书》一文中指出:“夫学乎古者,所以为道;学乎今者,所以为名。道者,仁义之谓也;名者,爵禄之谓也。然则行道者,有以兼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有其道而无其名,则穷不失为君子,有其名而无其道,则达不失为小人。与其为名达之小人,孰若为道穷之君子?……学之正伪有分。则文之指用自得。”穆修强调道的作用,主张文为道用,重视作家自身品德的修养。他从道统观念出发,阐明了“行道者有以兼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的道理。他推崇韩愈、柳宗元,大力提倡韩、柳古文文风。如他在《唐柳先生文集后序》中说:“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国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专雄歌诗,道未及其浑备。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如韩《元和圣德》、《平淮西》,柳《雅章》之类,皆辞严义伟,制述如‘经\’,能崒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蔑愧让者,非二先生之文则谁与?”从中可以看出穆修对韩愈、柳宗元的敬慕之情及其提倡古文的苦心。穆修一生虽穷困潦倒,但推行韩、柳古文,却不遗余力。《宋史·穆修传》指出:“修虽穷死,然一时士大夫称能言文者,必曰穆参军。”欧阳修对其开宋古文运动以救时弊之功,更为称赞。

从思想意识形态说,穆修虽推崇韩愈、柳宗元,但却不似韩愈那样辟佛,例如他写《蔡州开元寺佛塔记》、《亳州法相禅院钟记》,虽以儒者自居,却承认佛氏“亦善导于人者”,认为儒讲礼义已难引人为善,而佛说祸福却能劝人为善。他同僧人也有往来,有诗《送灵师归吴》写道:“灵师殊可尚,颇不类浮屠。托迹虽依佛,留心独喜儒。”

宋仁宗庆历年间,诗人祖无择访得穆修所著诗56首、文(包括书、序、记、志、祭文等)20篇,编为《河南穆公集》3卷,传于世。诸家钞本或称《河南穆先生文集》,或称《穆参军集》。穆修的文章虽然存者不多,但颇有深度。如《亳州魏武帝帐庙记》称赞曹操“伐谋制胜,料敌应变”的才能,很有见识。其文风受韩愈影响较深,如《送李秀才归泉南序》、《祭第二子文》,笔法、姿态都与韩文相近。穆修也长于吟咏,曾有诗歌流传禁中,颇有晚唐风格,其中《烛》1首,且接近“西昆体”,与其文章风格不类。

新闻推荐

您的冬季取暖用品安全吗?

■记者盖鸣霆通讯员续昌辉天气渐渐变得冷了,冬季取暖用品市场一下子进入销售旺季。大街小巷的店铺里,电热毯、电暖气、电吹风一下子都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年代,被热情的...

汶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上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