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方印 熔铸济宁魂

济宁晚报 2021-11-10 08:23 大字

本报记者王艳茹

济宁历史文脉兴盛,孕育了鸿蒙开篇的始祖文化、光耀千秋的儒家文化、融南汇北的运河文化,济宁也因此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促进了沿岸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商业、手工业兴起,城市规模扩大,街道布局、房屋建筑甚至其命名都熔铸了难以替代的文化特色,那些耳熟能详的地名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构筑起我们这片土地上的共同记忆。

济宁城由古任城演变而来

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济宁市民政局地名办原主任、《印证济宁》地名主撰稿张培安,30年来一直从事济宁地名文化的研究。采访中,张培安向记者详述了济宁街巷胡同的历史变迁。“济宁城,系由古任城演变而来。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夏、商、周经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任城城,持续存在近两千年之久。据记载,这一时期的古任城城的位置在今微山县仲家浅处,其城池大致呈正方形。”

北魏神龟元年(公元518年),古任城城由仲家浅故址迁至今济宁市小南门处,任城路因此而得名(现在合并为王母阁路)。该城的南门,即小南门;北门,在今南门口桥南,玉堂酱园门市部附近;东门,应为小闸瓮城处,现称鼓楼街;西门,在考院街南首,南水口子街北首路东,旧称“下洼”的地方。“四门系单城门,城门顶的平台上应有城门楼。四城门和四城门楼均应有名,由于没传下来,现已不知晓了。当时的任城护城河,南边是越河,东、北边是现在的老运河,西城墙下的护城河大约在今玉堂廊桥向南。”张培安向记者描绘了北魏末年经隋、唐至北宋时期的任城城。

金时,隔护城河新建了一座土筑新任城城,位于现在古槐路的两侧。为加强济州军事战略地位,避免水患,金天德二年(1150年),当时的统治者把设在巨野的济州“迁治任城”。为了把济州治从巨野迁至任城,在靠古任城北城墙护城河的外圩,“渔山”高阜处又土建了一座新任城城。这座新土筑的任城城,就成了济州治驻地了。“明、清、民国以后,济宁曾先后被命名为任城县、济宁府、济宁州、济宁直隶州、济宁县、济宁市济宁市市中区,现在合并为任城区。”张培安说。

济宁道路记录历史文化流变

有城就有街道胡同。路街巷是指居民区和城镇中交通功能较完善、两边有房屋的、较宽阔的道路,通常指开设商店的地方。一般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胡同也叫“里弄”“巷”,一直通往居民区的内部。济宁的街巷胡同有几百条,形成于元、明、清、民国时期至改革开放后的各个历史时期。

济宁著名的主干道,记录了济宁的历史文化流变。“常青路,1964年建路,曾名为兴无路,1982年称常清路,因著名的常清观而得名,现称常青路,是一种讹变,常青虽然好,但不是地名的本意;吴泰闸路,1969年建路,曾称备战路、国防路,1982年以明代府河上吴泰捐资修建的闸而得名;红星路,历史上曾名为马王庙街、学门口东街、城隍庙街,1966年因军分区驻扎此地,取红星闪闪照征程之意;共青团路,1951年扒城墙填护城河建路,1954年以共青团和提倡青年义务劳动而得名,记录着济宁青年团员的事迹;太白楼路,中段为古莲亭、小土山旧址,1951年扒城墙填护城河建路,曾称七号路、革命路,1982年以本路上著名的太白楼而闻名;运河路,旧称姜店街、小闸口东街、纸店街、津浦北街,1982年改为今名;建设路,原为农田和大教场旧址,1964年建路,1966年以建设社会主义得名;古槐路,为旧城内的北门大街、红牌坊街、南门大街,1980年展宽建路,以山阳古槐命名;任城路,历史上曾称吉市口、扁担街、福瑞街、小南门里街,1981年展宽建路,以古任城旧址命名。”谈到济宁主干道的发展变迁张培安如数家珍。

古槐路、任城路和荷花路连接在一起,这条长长的路把山阳古槐、南池公园、太白湖景区串联起来,见证了许多济宁人的生活变迁。“小时候,放学经常路过古槐路,傍晚小吃摊开始热闹起来,夜市的烟火气息陪伴我整个童年。现在夜市没了,但那棵古槐树一直都在。”市民万先生说。

1986年,市民政局按照上级要求开展地名普查。张培安说:“普查历时两年,当时的统计数据是中区4乡4个办事处,72个居委会,375条街巷胡同,59个自然村,面积38.97平方公里。2004年开展了第二次地名普查,相较之前的普查结果,济宁街道的数量增长了数倍。”从地名街道的变化,也能看出城市的发展格局已经焕然一新了。

济宁

范正红篆刻

任城

马国栋篆刻

小南门

蔡树农篆刻

共青团路

焦新帅篆刻

新闻推荐

潍坊市代表队获省万人象棋总决赛团体亚军

本报讯(周莹)10月17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万人象棋总决赛在济宁市微山县落幕。潍坊市代表队获得省万人象棋总决赛团体...

微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微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