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荡里的艰难作业
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孙丹青通讯员滑夏手托沉甸甸的铁锹、地锚,深一脚、浅一脚地挪动在两米多高的芦苇地里,摸索着行走到目的地后,徐保庆和同事拿出两米长的地锚,通过不断旋转,将其一点点地扎进淤泥中。此时,太阳高悬在头顶,日光直射使得湖面热浪蒸腾,芦苇荡里也变得密不透风,徐保庆和同事身上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湿了大半个后背,如此潮湿、劳累持续了两个小时。一次大湖深处的艰难下水抢修,看似“记忆犹新”,可他们却已不记得发生过多少次了……
不久之前,微山地区遭遇暴雨侵袭,10千伏利民2614线124号杆被大风刮倒。由于电杆架设在湖中淤泥堆积而成的小块陆地上,一旦遭遇暴雨,土质就会变得松软,给安全供电带来极大的隐患。国网微山县供电公司高楼供电所的员工徐保庆和同事们合计着,先把倾倒的电杆扶正,等天晴了,再重新打一根拉线加以固定。7月30日上午,他和同事张贺、秦征西驾驶着铁皮船来到位于微山湖区腹地的水街,刚来到施工现场,就被面前的一道难题难住了。原来,电杆下的芦苇位于湿地保护区,长年无人清理,新老芦苇像野草一样在雨后疯狂生长,两天前刚开辟的一条抢修小路早已被淹没,若是在两米多高的芦苇荡里摸不准电杆的位置,就会越走越偏,再加上苇丛中沼泽密布,淤泥丛生,稍不留神,就有可能陷入近半米深的泥水中。徐保庆和张贺只能拿着铁锹、地锚先行进入,留下秦征西在岸边大声指挥。50多米的距离,竟足足用了15分钟,这才深一脚、浅一脚地挪到了124号杆下。
剪断已经锈蚀的旧拉线,重新确定位置,用铁锹挖出一个小坑,放下螺旋地锚,插上一根胳膊粗的木棒,三个人开始了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任务——打地锚。由于湖区地理位置特殊,大型机械设备无法进入,固定拉线这样相对简单的活在湖里却成了难事。徐保庆和同事们仔细琢磨,发明了一种“螺旋地锚”,通过不断旋转,把两米的地锚一点一点扎在淤泥中,从而起到固定拉线的作用。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湖面热浪蒸腾,密不透风的芦苇荡里,气温骤然升至43度,徐保庆身上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突然,他大叫了一声,猛地弯下腰,卷起裤管,用力拍打着小腿,原来,一只蚂蝗不知什么时候爬到了他的身上,幸亏发现及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固定完地锚,重新打上拉线,124号杆这才足够安全。经过两个小时的抢修,三个人像刚蒸完桑拿一样,皮肤都被晒成了酱紫色。张贺迫不及待地跳进湖里凉快,清洗身上的淤泥,徐保庆也冲进湖里洗了洗脸。秦征西站在岸上招呼着他们快点上船,水街上的一个渔民打电话说家里停了电,需要他们过去看看。三个人驾驶着铁皮船又急匆匆地奔向另一个抢修地点。
扫一扫,从这里了解权威产经资讯,关注公共服务信息
新闻推荐
■见习记者武旭李胜男通讯员贾帅身为包工头,本应想着怎样搞好工程质量、带领工友们努力工作,可微山县承包工程的包工头陈某却把心思给放歪了,眼睛没有好好盯着工程...
微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微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