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乡村”不是梦
———济宁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综述
■本报记者张彦彦“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这个极富诗意的字眼,形象地描绘出了人们向往的生态环境。向着这一目标,建设“美丽乡村”、成就“美丽济宁”,济宁市由此启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2012年8月,济宁市作出了用五年时间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大决策。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截至目前,以“村庄道路硬化、环境净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任务全面完成,“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整治目标提前达到。整个推进过程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受到了社会各界关注和好评。全市农村普遍显现出路畅、村洁、树绿、人和的新景象。今年初,济宁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获得了“省级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市农村面貌正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
坚持群众路线,从老百姓最迫切需求入手
夜幕降临,微山县欢城镇尹洼村的柏油路渐渐热闹了起来,路边树木氤氲着阵阵清香,老人吃过饭后散步纳凉,妇女儿童聚在村广场一起跳起“广场舞”,一幅惬意的新农村生活写照。尹洼村的新变化,正是得益于该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结果。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始之初便坚持了“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方法。在总结了前些年工作的基础上,济宁市得出一个结论,以往环境整治只所以长期效果不好,老百姓对环境整治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主要是之前整治的内容往往并不真正是群众所思所盼。这次整治活动,济宁市紧紧抓住农村急需改善“行路难”的迫切要求,从农民群众“雨天不踩泥”的朴素愿望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化为主、硬化先行”的工作思路,率先牵住道路硬化这个“牛鼻子“,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进行突破,赢得了群众广泛支持,为整体工作迅速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道路硬化的强力推进,基层主动要求整治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村庄不得不一再提高整治标准,全市在基本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村内通“、“户户通”工程。原来计划修20户以上街巷的村,最终修成了户户通;原来计划只做硬化净化绿化的村,最终安上了太阳能路灯;不少列入非整治范围的村庄,也由村民自发地按照标准完成了整治,全市除2015年前城市规划区内需拆迁、压煤搬迁、撤村并点的1313个行政村外,其余所有需要整治的5049个行政村全部完成道路硬化任务,全市累计硬化道路1.65万公里。向群众问计问策,破解推进措施瓶颈。坚持下基层搞调研,不坐在办公室里搞谋划,向有关部门征询,向农民群众求教,坚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2014年6月对第一批2313个“环境整洁村”名单及创建标准在媒体上进行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经过10天公示,只有1个村反映排水不畅。今年初,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群众满意度电话抽样调查,济宁市在全省综合排名第五,村级保洁员配备、村内保洁效果两个单项全省第一。
多方筹措资金,全力保障整治不断档
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的投入机制似乎成为一种惯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已成为农村环境没有较大改观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大对农村投入、弥补多年欠账势在必行。
正是基于这个认识,从2012年起,济宁市财政相继拿出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对农村资金投入的新突破。建立了“财政补一点、村居筹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县市区财政按照1:1比例进行配套,重点对村庄道路硬化和环境卫生整治实行以奖代补。与此同时,探索市场化运作,通过特许经营权、物业托管、村企共建等融资方式,利用“一事一议”、企业赞助等方式方法多方筹措,多条腿走路,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来。
任城区长沟镇王山村有近800口人,但在村里长期生活的也就300多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有的在济宁城区做生意,听说要集中整治村环境,个个都捐钱、出物支持。村子绿化的时候,全村老少都要求帮忙干活。”村支部书记田怀雪说。
像这样的故事在济宁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俯拾皆是。群众发动得越充分,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共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54.3亿元,其中道路硬化投资39.69亿元,净化美化投资14.61亿元。
加大推进力度,确保整治一步一脚印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求高、任务重、难度大。整治过程中,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各级领导层层推进。市委、市政府从住建、交通等部门抽调骨干力量集中办公,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镇街党政一把手为直接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强化制度保障,确保取得实效。加强督促检查和明查暗访力度,以严明问责推动工作落实。(下转2版)
新闻推荐
本报微山讯(通讯员褚新白文娟)微山县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科学务实态度,引领经济工作阔步迈进新常态,高质量好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茁壮成长...
微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微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