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之乡”的现代渔业梦
■本报记者张帆
本报通讯员张冬梅朱辉姚倩倩
初秋的微山湖,碧波荡漾,万物葱茏。夏秋季节正是喂养乌鳢的黄金时期,然而近日,记者来到有“中国乌鳢之乡”的微山县鲁桥镇采访时发现,鲁桥镇乌鳢主养殖区的鲁桥七村里,原来的鱼池所在地却没有多少鱼,反而是一台台大型挖掘机在烈日下正紧张地在进行施工。“这是我们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优质鱼产业项目。”鲁桥七村党支部书记刘跃平告诉记者,鲁桥镇是国内最大的乌鳢养殖基地和集散中心,并于2001年荣获“中国乌鳢之乡”称号,七村养殖乌鳢的历史更是可以追述到几十年前,目前700多户村民中有600多都养殖乌鳢。但传统的乌鳢养殖方式在为养殖户带来一定收益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养殖尾水的排放。
“过去,养殖尾水的排放是想怎么排就怎么排,池塘也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公用沟渠的维护和保养严重缺失,这都制约了全镇乌鳢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鲁桥镇党委委员李辉说:“尤其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对南四湖区水质的要求更为严格,过去粗放、落后的乌鳢养殖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形势,也不符合生态高效的现代渔业建设标准。基于此,县里投入资金启动了优质鱼产业项目。”“虽然要耽误一季的养鱼,但是我们还是期盼着项目的开工建设。”鲁桥七村村民郑祥虎诚恳的一句话,道出了广大养殖户的心声。据了解,郑祥虎家的鱼池原来面积只有不到2亩,经过改造以后,将变成标准的6亩鱼池,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能提高2万余元。“今后不光不用担心废水往哪儿排,还能增加收入,即符合国家政策方针,又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问题,我们肯定是打心眼里支持。”
记者乘车沿着湖东堤前行。一路上,运土车来回穿梭,忙个不停。一个个标准化池塘和一条横贯南北的生产路已经初露端倪。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项目的负责人、微山县渔管委副主任张绪良介绍,微山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优质鱼产业项目投资1546.45万元,老旧池塘改造区占地5672亩,养殖尾水净化区占地1100亩;渔业污染防控———乌鳢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项目投资587万元,占地面积1000亩。两个项目都位于鲁桥镇鲁桥七村乌鳢主养殖区。项目采用先进的水质生态净化技术,构建区内养殖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水系管网,将池塘养殖废水收集排放到中心沟,经生态塘水质净化系统,再排放到生态塘中。在生态沟渠塘中,主要培植浮游藻类、浮水、挺水和沉水植物,放养滤食性和草食性水产动物,同时配置栽培水稻、水雍菜、美人蕉等生物浮床,在增强系统自身净化污水能力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美化区内环境,逐步形成技术共享、养殖集中的标准化乌鳢养殖基地,使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条日臻完善,鼓励养殖户尝试养殖优质鱼种,并逐步完善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创新实践渔业进程、立体生态养殖、鱼藕混养、特色养殖等新型渔业发展模式,提高池塘单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微山县池塘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现代渔业方向发展。“项目竣工后,鲁桥项目区将成为我县一个高标准的现代渔业生产园区,使其成为鲁桥镇现代渔业养殖的‘新名片\’,并在我县生态渔业建设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新闻推荐
本报微山讯(通讯员王玉伟)“秋风吹、蟹肉肥、肉圆看得流口水。”进入农历八月之后,在微山县高楼乡从事养殖微山湖大闸蟹的商家、渔民纷纷忙碌起...
微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微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