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定与红袄军大起义的来龙去脉 庄新明
金代后期,山东地区爆发了红袄军大起义。泗水豪杰郝定高举义旗,建立大汉政权,自号皇帝,反抗金朝统治,体现了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民族风骨,表现了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爆发红袄军起义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内讧不断,相互残杀,削弱了金代后期的统治力量。军政开支连年增加,滥发纸币交易,造成通货膨胀,阶级矛盾激化。同时,女真贵族、猛安谋克长期掠夺汉人的土地,自耕农或沦为佃户,耕种豪右之田,须预付两三年租课,或被迫流亡,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四月,山东、河南大旱。到了六月,雨水却又下个不停,民间一斗米卖到一千多钱。1211年,山东、河北等地大旱,民不聊生。卫绍王崇庆元年(1212),山东仍是大旱,期间蒙古军队大规模入侵。特别是卫绍王至宁元年(1213),蒙古兵分三路进攻金国,一度进围中都(今北京),中路军攻掠河北西部、山东西部,甚至深入山东东部,攻破密州,屠城而去。贞祐二年(1214)五月,金宣宗迫于蒙古威逼,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史称“贞祐南迁”,民心动摇,国势日衰。
江耀琴所著《中国古代史》载:“金朝南迁时,河北军户随迁者达百余万口,政府每年需用粟三百八十万斛以供口粮,加上为支付军费和官员奢侈生活的需求,不断加重对人民的剥削。贞祐三年,金朝的赋税率比以前增加了三倍”。山东、河北等地爆发了红袄军大起义,成员主要来自耕农、佃户、驱丁(奴隶)和下层商贩,以身穿红衲袄为标志,故被统称作“红袄军”。
郝定建立政权
山东红袄军主要有三支队伍,益都杨安儿领军活跃在益都(今山东青州)、密州(今山东诸城)、莒州(今山东莒县),建立政权,设置官吏,建元天顺。贞祐二年(1214)七月,金将仆散安贞以莱州“黥卒”数人诈降为内应,红袄军失败,十二月杨安儿遇害。泰安刘二祖领军活跃在沂蒙山区,贞祐三年三月,刘二祖牺牲。泗水人郝定揭竿而起,率军活跃在滕、兖等州。
《金史》载,“郝定者兖州泗水人也”。近年济宁、泗水一些书籍认为,郝定是泗水泉林人,他的生平散见于《金史》之“宣宗完颜珣”本纪和“仆散安贞”“侯挚”“完颜阿邻”列传。《金史》载:“自杨安儿、刘二祖败后,河北残破,干戈相寻。其党往往复相团结,所在寇掠,皆衣红纳袄以相识别,号‘红袄贼’。官军虽讨之,不能除也。大概皆李全、国用安、时青之徒焉”。
贞祐三年,郝定收容杨安儿、刘二祖离散逃亡的士卒,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拥有六万之众的大军,正式建立政权,设置官署,任命百官,国号大汉,一说大齐,自任皇帝,年号顺天。
郝定,一说又名郝八、郝仪。《两朝纲目备要》载:“又有郝八者名仪,以贞祐二年春据山东叛,僭号大齐,改元顺天”。清初学者钟渊映《历代建元考》载:“考之《金史》本纪及侯挚传,有郝定,无郝仪。则改元‘顺天’者,必定也。盖《金史》失记改元,而南中误传其名耳”。
威震泰滕兖单
金代兖州辖四个县,分别是嵫阳(今济宁市兖州区)、曲阜、泗水和宁阳。郝定举义旗于兖州,四县战事首当其冲。
上世纪六十年代,学界曾认为贞祐二年正月红袄军郝定部攻入曲阜,焚毁孔庙,也认为在这一年,红袄军郝定部攻克邹县,焚毁孟庙。王冠倬《关于“寇犯阙里”问题的商榷》经过严谨考证,得出了“烧孔庙者不是红袄军,而是蒙古兵”的结论,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
兖州南邻滕州(辖滕县、沛县、邹县),北接泰安州(辖奉符县、莱芜县、新泰县),西南临近单州(辖单父、成武、鱼台和砀山)。贞祐三年(1215)冬、四年(1216)春,红袄军乘势攻入泰安、滕、兖、单等州,以及莱芜、新泰等十多个县。其中,一部占据泰山西北的黄山,史称“黄山群盗”。
元代贾鲁有五言古诗《登泰山》,诗云:“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使者久尘嚣,望之不胜喜。无缘凌绝顶,诣祠聊致诔。夫何一殿存,干间暴遗圮。人言遭劫火,金源乱兵里。感此废昔年,伤今未能理。飞奏入彤庭,经营良在迩。奈何齐鲁饥,百姓飧糠秕。神兮愿效灵,穰穰多乐祀。行当复故宫,金碧荡瞻视”。
诗中提到了“人言遭劫火,金源乱兵里”,指的是贞祐四年(1216)红袄军郝定部攻破泰安州城,泰安豪强严谨又收复州城,“会在州,以计坑杀无噍类。州复,东平□行省蒙古忽里刚,□迁怀远大将军”,岱庙毁于一旦。又大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重修高里山祠碑》,载“金季兵烽四起,玉焚石烬,向之所谓像教者,又堕之劫灰矣”。兵烽四起,指蒙古大军侵掠、金兵、红袄军郝定等部与地方豪强等之间的大混战。
南下东征受挫
红袄军郝定部一路凯歌,捷报频传。郝定广泛联络义军,暗中遣人与南北各地起义军相约,准备渡过黄河,直捣金国巢穴南京(今河南开封)。
贞祐四年(1216)春,郝定率红袄军数万人南下邳州。这里是大运河沿岸重镇,红袄军攻克缸子堌,得到数百艘船。在黄山战斗中,红袄军与金国邳州刺史、徐州界都提控纥石烈桓端作战失利,退往北山。再战,纥石烈桓端领军逼近红袄军大营,红袄军抵挡不住,退守北山。金军攻势异常凶猛,红袄军战士宁死不屈,即使跳入滚滚沂河,也绝不屈膝投降。
郝定率残部突围,北上临沂、费县。四月,红袄军围攻沂州城,金国沂州同知防御事仆散撒合突围出城,向纥石烈桓端求援。纥石烈桓端出兵,仆散撒合又杀入城中,内外夹击,红袄军战败,万余人牺牲,大汉宣徽使李寿甫被俘。
李寿甫受刑不过,供述了红袄军的行动计划。金国尚书右丞侯挚立即向金宣帝报告,并说:“现在邳州、滕州之间的道路不通,恐怕他们确实有这个阴谋。”宣帝诏命侯挚在东平行尚书省事、代理本路兵马都总管,招安诱降红袄军。如果无法招降,就率兵讨伐。
五月,金国枢密副使仆散安贞受命,率领花帽军镇压红袄军郝定部。花帽军是金末河北地区的地主武装,首领郭忠(郭仲元)。花帽军接连取胜,斩杀九万人,俘获三万多人,郝定只身幸免。花帽军缴获金银印牌、军械很多,归附的红袄军士卒近万人。金朝安抚他们恢复本业,郝定率部退往泗水。
兵败英勇就义
泗水是郝定的家乡。很快,山东西路宣抚使完颜阿邻率黄鹤袖军围了上来。据《归潜志》,黄鹤袖军是一支地主武装,由花帽军首领郭仲元之子郭阿邻创建。蒙古围困中都时,郭阿邻应李雄招募,多有战功,赐国姓完颜,改名完颜阿邻。
六月,郝定残部与金兵在泗水柘沟展开殊死搏斗。柘沟地处今泗水县西北部,西与曲阜相邻,自古就是土陶重地。窑主较为富裕,可以打土豪,获得少许给养,但对大军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破产窑户的革命性强,但是人员太少,兵源补充也是无济于事。北部凤仙山区地势险要,可以打游击,但是缺乏纵深,不适合长期斗争;而且,这里邻近金国核心区域,交通便利,金军可长驱直入,红袄军残部缺乏回旋余地。不幸的是,郝定又遭到了内奸李兴的出卖。
今陕西富平县庄里镇南午村,旧有“大金朝故陕西行省李公神道碑”,大元至元三年(1266)立,东平府路军民总管严忠济篆额,兖州曲阜县尹权祀孔治书丹。据《富平碑刻》,李兴是曲阜县姚村里人,曾组织地主武装自保,被金廷任命为千夫长、驸马都元帅。因围剿红袄军有功,又提拔为总领。
当时“寇长郝定,啸聚州城,自号为王,齐鲁大为所扰,民情苦之”,李兴假装降卒,投奔郝定。泗水柘沟、曲阜姚村距离不到三十公里,郝定、李兴也可以说是同乡。
郝定听说过李兴的名号,轻易相信了这个奸细,任命他为都点检,这是皇帝亲军的最高长官,事无巨细都由他决断。不料,大敌当前,李兴与金军勾结,以“乃命介会□军为名以破之”,郝定不幸被俘。七月,郝定等人被押送至南京(今河南开封),他们大义凛然,英勇就义。
出卖郝定的李兴升官发财,总领兖州路军事。他大肆屠杀红袄军残部,很少有人被赦免,即使金国官员,也责备他残暴残忍。后来,他又升官进爵。然而,晚节不保,又在陕西行省投降了蒙古大军,成了“三姓家奴”。
郝定牺牲后,彭义斌率领余部,归附红袄军李全。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追随李全附宋抗金,官至统制。此后,克复山东诸多州县,北上抗击蒙古军,并挫败了李全的割据企图。宝庆元年(1225),与蒙古军战于今河北赞皇五马山,兵败被俘,不屈而死。
①金代兖州及周边地图资料图片
②凤仙山赵伟摄影
新闻推荐
泗水县华村镇南庄村书记刘祥信通过多方走访调研,瞅准了皂荚树这片“经济林”。皂角树种植前期投入较少,种植后期易于生长,管...
泗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泗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