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珍品揭开面纱
山大博物馆文物和标本总计达4万多件,其中出土自青岛相关遗址的文物,将这座城市的历史推算至约6000年前。青岛校区博物馆工作人员特别向记者推介了6件馆藏珍品,它们罕见稀有,意义非凡。现在就跟随记者的脚步,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吧。
鸟形陶鬶(新石器时代)
鬶(guī),是古代一种炊、饮两用的陶制器具,用于炖煮羹汤、温酒,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
这件造型如鸟形的陶鬶,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产物,发掘于泗水尹家。高29.2厘米,方唇、粗短颈,沿面有凹槽,颈饰凸弦纹三周,有小横耳一对。据了解,这件陶鬶的器形有3点比较独特:底部有三足;器身上带有盖和柄,这在同时期陶鬶上很少见;器口呈鸟喙形状。流畅的轮廓和巧妙的局部装饰,使这件藏品的造型活泼,类似一只昂首伸喙的鸟,大气而生动,反映了先民的生活状态。
青铜圆壶(东周)
邿(shī)国是存在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历史上关于邿国的记载很少,对于其所在的位置也一直没有定论。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60年,邿国发生内乱,分裂为三。鲁国趁机出兵吞并了邿国。直到1995年,对长清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的考古挖掘,终于揭开了延续两千多年的邿国地望之谜。专家们根据随葬品的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确定了这是一个邿国贵族墓地,也由此确定史书中的邿国就位于现在的济南市长清区一带。此次考古发掘成果颇丰,跻身“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青铜圆壶即出土于其中。
在灯光照射下,这件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的青铜圆壶美轮美奂。资料如此描写青铜圆壶:“口径16.5厘米,通高43.7厘米,口微外侈,束颈,腹下垂,圈足,盖微弧,上有6个外撇的花瓣,颈两侧有环形耳,器表饰蟠螭纹和垂鳞纹。 ”青铜圆壶的精美程度,让人不由惊叹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
角觿(东周)
博物馆馆员告诉记者,觿(xī)是古代的一种锥子。在现代人的印象中,锥子是修鞋纳底的那种带木柄的尖头工具,但这把珍藏在博物馆里的东周角觿,却能颠覆你的认知。
觿,不仅是用于解结的锥子,还隐含着许多特殊含义。少年佩觿,象征长大成人之意,寓意能解除疑难,拥有聪明智慧。 《礼记·内则》曰:“子事父母,左佩小觿,右佩大觿。 ”意为早晨起来,小辈要在腰间左佩小觿,右佩大觿,因为有时需要解结,以示长大成人要侍奉父母、孝敬双亲。
也许我们不能完全理解这小小的觿里,如何能藏进这一层又一层的含义。但是透过这些寓意,我们可以看到古时人们追求美好的情怀。
甲骨卜辞(商代)
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10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新中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
山大博物馆(青岛)所藏的卜甲由4块甲片缀合而成,为商代时用来占卜的工具,2003年在山东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残长18厘米,残宽10.7厘米,保存了右甲桥、前右甲、后右甲、尾右甲、尾左甲以及前左甲、后左甲的大部分。龟甲在使用前经过精细的整治处理,刮削痕迹明显,厚薄均匀,正反两面均较光滑,右甲桥中部偏下有一小穿孔,尾左甲近边缘处有一半圆形穿孔,钻、凿、灼俱备,钻凿排列规整。刻辞内容为卜辞,分布于前左右甲和后左右甲。
青铜戈(商代)
青铜兵器是古代青铜器收藏中的一大门类。“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在青铜时代,战争频仍,为了获胜,当时的贵族毫不吝惜珍贵的青铜,铸造了大量的兵器。虽然经历战争的消耗,青铜兵器的遗存数量仍然很多,青铜戈即是其中的一种。在中国古代,戈是车兵作战用的一种最常用的、最重要的格斗兵器,“青铜戈”是古代格斗兵器中最典型的代表,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很先进的青铜铸造工艺。它在中国古代的军事技术史上,在我们现代军事思想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山大博物馆(青岛)所藏的这件青铜戈属于商代,于2010年在山东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长23.3厘米,呈三角形,上刃斜弧,下刃较平直,器身上镶嵌的绿松石为其增添了一份华丽。
仿木漆瓷碗(清乾隆年间)
看到这只碗,你大概会问,这不是一只普通的木碗吗?事实上,它是一只货真价实的瓷碗,烧制于清乾隆时期。
这只瓷碗名叫仿木纹釉碗,瓷碗的内外满施木纹釉,口径13.7厘米、高4.5厘米,仿木纹,浅黄釉,深腹,矮圈足。据了解,明清时期的瓷器一般以风格轻巧俊秀、造型娟秀著称,除了这些特点,这一时期的瓷器在釉色等方面也有不少创新,木纹釉的出现就是其中之一。所谓木纹釉,其实就是用红色和黑色等多种釉色来仿制木头上面的纹理,是一种低温釉彩。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包庆淼赵继海四月的泗水,莺飞草长,万木葱茏。白天,绿意盎然。夜晚,满天繁星。时下,每当夜幕降临,泗水县行政中心干部...
泗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泗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