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济水列入“四渎”是千年之误 傅道津

济宁日报 2020-08-16 07:08 大字

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有几条大川被称为“四渎”,它们分别是: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渎之称最早见于《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说明这四条大川是独流入海的。此后历代史籍均沿用这一说法,如《史记·殷本记》:“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西汉刘向《说苑·辨物》:“四渎者,何谓也?江、河、淮、济也”,汉刘熙《释名·释水》:“天下大水四,谓之四渎,江、河、淮、济是也”,唐徐坚《初学记》卷6引《穆天子传》曰:“河与江、淮、济三水为四渎”。而在四渎中的黄河、长江和淮河无疑均为独流入海,但济水却不是,因为源头的水并没有入海,入海的却另有其水。

问题出在哪儿呢?出在济水的过黄河上。实际上,济水从济源发源后,根本就没有过黄河,也过不了黄河。试想,济水从黄河北岸流进黄河,难道不被滔滔河水冲下去吗?怎么可能穿越黄河,抵达黄河南岸呢?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个道理已是常识。但几千年前的古人却不这样认为,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这里有两个巧合把古人迷惑了。一是济水出入黄河两岸的出入口恰好相对,并没有错位,给人印象就是济水穿河而过了;二是黄河水是浑浊的,穿河而过的济水在两岸都是清澈的。因此,古人以为河南的济水就是来自河北,从而把济水也列入四渎就不足怪了。

而这里又有个问题了,为什么黄河水出来后会变清呢?因为黄河水出河后,就流进了一个叫荥泽的很大的湖泊,经过荥泽的沉淀,再流出去的济水,自然就是清澈的了。这个荥泽确切的面积虽然已不可考,但在史念海先生《中国历史地理纲要》的“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湖泊图”上,几个大的湖泊中就有荥泽。比如图中的大野泽就很大,大野泽就是后来的梁山泊。直到一千多年后的唐朝,它的湖面南北还有三百里,东西也有百余里,而到了元末已成陆地了。但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小的湖泊是很多的。史先生认为,当时的荥泽至泰山“这个地区的情况很可能和现在湖北省中部相仿佛”,即是气候温润雨量充沛的。故此,济水才能成为大川,而与江、河、淮并列为四渎。

对济水穿黄河而过,还有一种观点是说潜入地下过的黄河,这就是神奇的“三隐三现”之说。此说认为济源王屋山上太乙池的济水源头之水,先在地下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涌出形成珠、龙两条河流,再向东汇成一条河流,此为“一隐一现”。然后,在过黄河时又潜入地下越过黄河,到了荥阳再次浮出地面,此为“二隐二现”。当济水从荥泽流出,经过原阳时第三次潜入地下,到山东定陶再次流出汇入巨野泽。这就是所谓“三隐三现”了。另一种“三隐三现”,是“一出为济源,再出为荥水,三出为山东诸泉水”,这三出的济水就是济南诸泉了。古人认为,济南泉水就是伏流于地下的古济水。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这样记载:“古说济水伏流地中,今历下凡发地皆流水,世传济水经过其下”。清蒲松龄在《趵突泉赋》中也说:“泺水之源,发自王屋;为济为荥,时见时伏;下至稷门(代指济南),汇为巨渎;穿城绕郭,汹汹相续”。蒲松龄认为,趵突泉就是济水伏流形成的。可见,济水从地下潜流穿越黄河的观点,在古代还是很有市场的。

尽管济水潜流过黄河在古代很盛行,但在严肃正规专业的古籍中,对济水的过黄河,还是取眼见为实的客观态度的。这就是眼见济水在黄河北岸流入黄河,然后黄河水又从南岸流进了荥泽。比如,《禹贡》:“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水经注》:“济水分河东南流,……合荥渎”,又“出河之济即阴沟之上源也,济隧绝焉”。

而济水与黄河在地面相通,还有《禹贡》的水上贡道可证。《禹贡》中,对天下各州向冀州帝都运送贡品的水路,有详尽的描述。当时陆上基本谈不上长途交通的道路,物品的运输主要靠天然水路。由于帝都在黄河边,所以只要水路进了黄河,就算到达帝都了。在各州贡道中,济水承担了四个州的贡品输送,可见其地位的重要。四州贡道如次:兖州是“浮于济漯,达于河”,即兖州的贡品可以沿济水、漯水,进入黄河。与济水一样,漯水也是从黄河分出的入海支津,今济南以下黄河所行就是古漯水故道。徐州则是“浮于淮泗,达于河”。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即徐州的贡品可由淮河进入支流泗水,由泗水入荷水,由荷水入济水,再入黄河,这些水路都是相通的。青州是“浮于汶,达于济”。扬州是“浮于江海,达于淮泗”。这些叙述,足可证明济水与黄河在地上是相通的,不是在地下相通。

其实,对济水穿河而过的说法,并非一直无人质疑,如清代地理学家胡渭在《禹贡锥指》中就指出:“济水截河而南,则似二人同行街北,一人忽截街而南,别与人同行数里,乃独抵所欲诣处。人之行路,固有然者,水则安能?且河大而济小,济既入河,河挟以具东,济性虽劲疾,恐亦不能于大河之中曲折自如”。胡渭从水流的自然规律上就对济水截河而南的现象提出了质疑。济水小且缓,河水大且急,济水一入黄河就被裹挟东去了,怎能直达对岸呢?

这里还要补充一点,就是古人认为济水穿越黄河与黄河水质的变化也不无干系。固然,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疏松,不耐侵蚀,又因高原近沙漠,故水中多泥沙。但在远古之时,黄河中上游植被丰富遏制了侵蚀,泥沙并不多,只是有些浑浊,不那么清澈而已。自春秋以后,随着植被的破坏,河水的浑浊才日益加剧的。所以,济水入河清澈,出河便能很快变清,从而为济水穿河而过提供了口实。这一变化是有文献为证的。《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情人寿几何?’”这是春秋人只是说河水不清。《战国策·燕策》苏代说燕王,“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这是战国人把黄河与济水相比较而称之浊河的,可见泥沙也并不是很多。到了西汉初年,出现了黄河一词,《史记》卷一六《高慧高后文功臣表》:“使黄河如带”。至西汉末年,已有了数据,很浑浊了,《汉书》卷二九《沟洫志》:“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直到唐代,黄河一词才普遍使用了。

综上可见,济水只是黄河分出的一条支津,其源头则与黄河同,并不是济源,所以不符合四渎独流入海的要求。苗青摄影

新闻推荐

济宁人的六月六

王继法“放蜂人也是世界上孤单的人,他带着他的蜂群,远离人寰,把自然瑰美的精华,源源输送给人间。”这是已故作家苇岸在散文《...

泗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