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济南学子考试趣事

济南时报 2020-07-07 13:57 大字

文庙 高媛 摄

文庙内的泮池 新时报记者王锋 摄

□新时报记者 江丹

7月7日是今年高考的第一天,学子踏入考场,接受知识的检验。古代没有高考,但是有科举,对那时候的学子来说,也是一生中的重要事件。作为彼时齐鲁之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济南是古代学子的汇聚之地,至今诸多地名还与科举有关。

愿我学人顾名思奋

位于大明湖附近的府学文庙,在时代更迭中历尽波折,但是依然不失庄严。它创建于宋熙宁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元代末年,府学文庙倾塌,后于明代重建,清代时也有过多次修葺。本世纪初,府学文庙启动“千年大修”,经过修缮,再现当年气势。

府学文庙被誉为“齐鲁文衡”,是古代重要的祭孔、教学场所,其中的诸多建筑和布局也寄托了对莘莘学子的美好祝愿。大成门内西侧有一块石碑,书写“龙门”二字。据了解,“龙门”书法的原刻是在四川眉山,清雍正年间,济南府学文庙教授李大受依据拓片,将这二字刻于石碑,并在题记中写道:“愿我学人顾名思奋,飞腾而去。”

府学文庙里的泮池也并非凭空而设。古代泮水出自曲阜,向东流入泗水。《诗经》中的《鲁颂·泮水》一诗,歌颂的便是鲁侯的文武之功,其中写道:“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后来便形成一种传统,古代的学子入学时,便在泮池采摘水芹,彰示文才。除了典故的吉祥寓意,泮池之水“拟洙象泗,以为多士笔下波澜之助”。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人那里,泮池与泗水息息相关,而泗水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孔子儒家文化的某种象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临水而立,感慨时间如流水,一刻不息,一去不返,而这里的“川”便是古代的泗水。

泮池西南角上,还有一注清水流动,那便是梯云溪。所谓攀梯入云,这个名字也寓意了对学子前途的期望。据《济南府志》,明朝嘉靖年间,府学文庙重修,其中一项重要工程便是泮池活水。在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泮池淤塞干涸,“恨无源头活水来”,被视为影响了科考中举率,于是在这次修缮中,引活水注入泮池,巧合的是,第二年中举率就上升了。

府学文庙里,学生上课、读书的教室,取名也颇有讲究。其中,学子们聆听老师讲课的教室,名为“明伦堂”,读书自修的斋室则取名“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其中,斋室的名字来自《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榜棚街上的荣光与失意

府学文庙附近便是济南贡院,古代学子考试的地方。院内曾凿有华笔池,名字同样寓意考生高中,“俾多士饮之而干,以章五色之华”。如今,华笔池和曾经的贡院都已经埋入历史之中,但是贡院墙根街这个名字依然向后人诉说着这里的科考故事,其中留存的“状元墙”照壁也流露着浓郁的科考氛围。

清代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中,也提到了跟当时科考有关的吉祥地名。其中第二回中写老残来到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到了小布政司街,觅了一家客店,名叫高升店”。小布政司街临近府学文庙和贡院,所谓“高升”,显然也是以吉祥的彩头迎合住店考生的期许。

除了贡院墙根街,济南的另一条街榜棚街也与古代科考有关。当时,这条街是发榜的地方。据了解,发榜之日,人头攒动,考生们在榜单上寻找自己的名字,期许改变命运。榜下,欢呼雀跃者有之,黯然神伤者亦有之。

文学家蒲松龄便是榜下的失意人。据马瑞芳教授的《蒲松龄与历下》,蒲松龄一生中不少于10次前往济南,到贡院参加三年一次的举人考试,却屡考屡挫。1687年的这场考试中,蒲松龄拿到试题后“文思如涌,写得兴奋,竟跳过一幅,留下一页空白”。按照科举考试规定,这叫“越幅”,按作弊处理。蒲松龄被张榜除名,他曾作《大圣乐》回忆当时的心情:“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何以见江东父老乎?”

如果说贡院和榜棚街留下了蒲松龄的遗憾,那么位于鞭指巷的状元府则留存了陈冕的荣光。陈冕是清光绪九年的状元,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得状元的第二年,黄河发大水,在济南的陈冕捐钱赈灾,并亲自乘船为灾民送饭送水。后来山西大旱,陈冕不仅捐献家财,还在济南街头写字募捐,将万余两黄金送往灾区。陈冕最终病逝于状元府内,年仅34岁。因为生前心系百姓,身后也为百姓所挂念。陈冕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建树的八位状元之一,与文天祥、张骞齐名。

济南名士科考有故事

明清时期,济南不仅是全省学子参加乡试的地方,也是南方举子进京会试的必经之地,因此这里发生的许多文人故事也与科考有关。

一意将科考之路走到底的蒲松龄,其大半生里几乎“年年作客芰菱乡”。“芰菱乡”便是指历下,济南老城所在。据《蒲松龄与历下》,蒲松龄喜欢住在大明湖,他在《夏客稷门僦居湖楼》中写道:“半亩荒庭水四周,旅人终日对闲鸥。湖光返照青莲屋,荷气随风香入楼。”

据马瑞芳在文中的介绍,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都可以见得他在济南的游历。蒲松龄还在济南亲历过一次震级高达8.5级的地震,他写道:“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在济南,蒲松龄遇到了年轻的历下名士朱缃,二人结为忘年交。在后来《聊斋志异》的编录传播中,朱缃发挥了重要作用。

济南的诸多名士,或许并未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高中状元及第,但他们也留下了与科考有关的佳话。写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的千古名句的张养浩便是其中之一。据史料,元代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便是由张养浩主持。当时百废待兴,教育亦然,为了鼓励文人继续读书,他建议这次考试略微宽松,为天下学子所感谢。

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王象春,留下诗文合集《齐音》,遍咏济南山水湖泉。他的后人王士祯,是清顺治年间的进士,被誉为“一代诗宗”。他邀请济南名士集会大明湖,正值秋天,触景生情即席赋“秋柳”诗,引得后来文人效仿,于是有了“秋柳诗社”。

无论是否在科举考试中登榜及第,在当时的成功学和价值观里或许会有失意、得意之别,但放眼更长远的时间长河,这些文人名士都如明珠星辰,璀璨闪耀。无论是政治成就、文学收获还是人格品德,他们都没有辜负曾经埋头读书的日子。他们一定知道,“梯云溪”“华笔池”……这些名字的吉祥寓意也只是寓意,最为关键的依然是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

新闻推荐

农民评职称、招募“合伙人”、培训农民工 外“引”内“育”,山东乡村多渠道聚才

□本报记者张春晓近年来,山东聚焦乡村人才振兴,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流程再造,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到乡村贡献才智、建功...

泗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