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的随笔
陶渊明
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语其饥则箪瓢屡空,缾无储粟;其寒则裋褐穿结,絺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穷困之状,可谓至矣。读其《与子俨等疏》云:“恨室无莱妇,抱兹苦心。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管仲、鲍叔,分财无猜,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然则犹有庶子也。《责子》诗云:“雍、端年十三。”此两人必异母尔。渊明在彭泽,悉令公田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其自叙亦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犹望一稔而逝,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所谓秫粳,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随笔》卷八)
陶渊明“穷困之状,可谓至矣”不是洪迈说的,来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陶渊明很“装”,但是装得挺可爱,装得非常文艺,以致没有人忍心戳穿他,包括洪迈。但他不动声色地陈述了一个事实,自己并无结论。“然则犹有庶子也。”两个孩子都是十三岁,可见不是一个老婆所生。
唐诗戏语
士人于棋酒间,好称引戏语,以助谭笑,大抵皆唐人诗,后生多不知所从出,漫识所记忆者于此。“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杜牧《送隐者》诗也。“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李涉诗也。“只恐为僧僧不了,为僧得了尽输僧”,“啼得血流无歇处,不如缄口过残春”,杜荀鹤诗也。“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诗也。“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明年更有新条在,挠乱春风卒未休”,“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罗隐诗也。高骈在西川,筑城御蛮,朝廷疑之,徒镇荆南,作《风筝》诗以见意曰:“昨夜筝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吹将别调中。”今人亦好引此句也。(《随笔》卷十一)
“老了,头发都白了。”“到这个岁数了,不都一样嘛。”我们很难想象,几百年前人们见面寒暄会说,“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如此婉转拗口的诗词,必然配合宽衣博带和摇头摆尾的仪容仪态,虽然这是士人的做派,却代表着社会文明的程度,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时过境迁,移风易俗,不仅和社会的文明底蕴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有关,可能也和政策导向有关。在唐宋,诗词歌赋做得好就可以做官,吟诗作赋不仅风雅,而且也关乎年轻人的仕途前程。到了清朝,八股取士,像“儒林外史”中描述的,文学成了无用且不入流的课外书,自然没有人追捧了。可以想象,如果高考制度稍有调整,善诗词者加分奖励,中小学生的家长也会日夜揣摩,督促孩子以诗词大会的优胜者为榜样了。
瞬息须臾
瞬息、须臾、顷刻,皆不久之辞,与释氏“一弹指间”,“一剎那顷”之义同,而释书分别甚备。新婆沙论云:“百二十剎那,成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成一腊缚,二十腊缚,成一牟呼麦多,三十牟呼麦多,成一昼夜。”又毗昙论云:“一剎那者翻为一念,一怛剎那翻为一瞬,六十怛剎那为一息,一息为一罗婆,三十罗婆为一摩睺罗,翻为一须臾。”又僧祗律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三笔》卷十四)”
战国时的尸佼(jiǎo)在他的著作中曾说,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广义的宇宙定义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对于短暂时间的描述,不同佛教典籍有不同的单位名称和进位方法,彼此之间如同美元与原始部落的贝壳,永远无法换算,却体现了人们对于玄妙世界的向往与敬畏。
现代科学对时间的分割伴随着围观物理学的进程而愈发细微。秒,分秒,毫秒,微秒,纳秒,皮秒,飞秒,仄秒,幺秒,渺秒。渺秒,百亿亿分之一秒(1as=10^(-18)s),最短暂的时间。即使是每秒飞行30万千米的光速,在一渺秒内,也只能走0.3纳米,不到一根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中性π介子的寿命。
李杜往来诗
李太白、杜子美在布衣时,同游梁、宋,为诗酒会心之友。以杜集考之,其称太白及怀赠之篇甚多。如“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李白一 斗诗百篇,自称臣是酒中仙”,“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羣”,“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凡十四五篇。至于太白与子美诗略不见一句。或谓尧祠亭别杜补阙者是已。乃殊不然,杜但为右拾遗,不曾任补阙,兼自谏省出为华州司功,迤逦避难入蜀,未尝复至东州,所谓“饭颗山头”之嘲,亦好事者所撰耳。(《四笔》卷三)
至于李白有无关于杜甫的诗,并不像洪迈所说“不见一句”。查《李太白全集》就有(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汶水是山东泰山附条西南流向的河。又(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远,且尽手中杯。”这是李白与孔巢父同隐徂徕时,送杜甫的诗。所谓“饭颗山头”之嘲,也并不是好事者所撰,很可能也是李白写的。
当然,从数量来看,李白与杜甫似乎的相互“点赞”并不对等,但两人能够维持终身的联系,就说明彼此的友谊已经夯实稳定了。至于谁更顾惜对方,谁也无法根据“点赞”的数量来衡量,无法证明,无法证伪,且没有意义。用我们现当代人的话说得再极端一点,杜甫的态度是“我爱你,与你无关”,这与他们留下的辉煌诗篇又有什么关系呢。
人生五计
朱新仲舍人常云:“人生天地间,寿夭不齐,姑以七十为率:十岁为童儿,父母膝下,视寒暖燥湿之节,调乳哺衣食之宜,以须成立,其名曰生计;二十为丈夫,骨强志健,问津名利之场,秣马厉兵,以取我胜,如骥子伏枥,意在千里,其名曰身计;三十至四十,日夜注思,择利而行,位欲高,财欲厚,门欲大,子息欲盛,其名曰家计;五十之年,心怠力疲,俯仰世间,智术用尽,西山之日渐逼,过隙之驹不留,当随缘任运,息念休心,善刀而藏,如蚕作茧,其名曰老计;六十以往,甲子一周,夕阳衔山,倏尔就木,内观一心,要使丝毫无慊,其名曰死计。”朱公每以语人以身计则喜,以家计则大喜,以老计则不答,以死计则大笑,且曰:“子之计拙也。”朱既不胜笑者之众,则亦自疑其计之拙,曰:“岂皆恶老而讳死邪?”因为南华长老作大死庵记,遂识其语。予之年龄逾七望八,当以书诸绅云。(《五笔》卷三)
一岁年纪一岁人。每一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都有不同的主题和使命。即便完成的不甚理想,也没有补考留级或是论文不达标博士延迟毕业的说法。人生更为奇妙美好之处在于,生命无法量化,任何外在的指标或是目标都不直接等同于成功,更不等同于幸福。你对生活的感悟越深,你读的书越多,越能超越凡俗获得更高的生命体验。
梁实秋说过,大意是年过五十,大家都差不多。首先是功名利禄在生命价值函数中的占比少了,不像以往那么重要了;其次,生命本身的脆弱、局限与平等,越来越明显地抹平社会化的不平等。在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问题的前提下,一个好身体成了终极王道。凌琪
新闻推荐
健全机制 强化指导 “头雁”引领 泗水积极打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区块链”
本报泗水讯(通讯员孙涛马雷)今年以来,泗水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作为抓党建促脱贫的重要抓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
泗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泗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