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坚守数十载,泉林的生态牌成了“点金石” 背靠青山绿水走上生态脱贫路

济南日报 2016-08-23 00:00 大字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万德龙

上周末,记者从济宁出发,沿327国道往东行驶至距离泗水县城25公里处的泉林镇。刚驶进镇政府驻地,一路望去,路上行驶的“鲁Q”号牌的汽车多了起来。到达距临沂市平邑县不到10里路的马连庄村后,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排着长队等着拉货的货车,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诧异,在这个地处三市(济宁、临沂、泰安)的交界地带,是何种宝贝引得见惯大场面的江苏客商趋之若鹜,更带领这里的人们从贫穷走上了富裕之路。

这里的葡萄

喝泉水、吃有机肥长大提起葡萄,很多济宁人会想到长沟葡萄,其实,泗水泉林的葡萄也是远近闻名,靠着这个“紫疙瘩”,这里的村民在生活上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泉林的水孕育了这片富饶土壤,老祖宗世世代代本本分分的坚守,让我们种的葡萄格外好吃。”马连庄村支部书记薛桂清看着地里熟透了的葡萄说。“这两年葡萄行情一直不错,种植户每亩纯收入能达到1.5万元。现在,大家都在筹划着,等条件成熟了,我们要搞大型葡萄采摘基地,既能帮助当地农民致富,还能带动咱们镇的采摘旅游业发展。”“快来尝尝俺家的有机葡萄,早上刚摘的,新鲜可口得很。”泉林镇马连村葡萄种植大户刘培革热情地招呼着记者。近日,在该镇马连村200亩葡萄园里,绿油油的葡萄园连成一片,一串串黑紫黑紫的葡萄让人垂涎三尺,颗粒如指头大小,晶莹剔透。不仅好看,颗颗紫红色的果实饱满水灵,咬在嘴里更是鲜甜可口。提起现在的好日子,刘培革不由感谢起该村钰宁种植合作社社长张贤刚。已有近20年葡萄种植经验的他日夜守着这片葡萄园,负责20余家种植户葡萄园的施肥、修剪等技术指导,群众不用操一分心。“俺们的葡萄都是吃着有机肥、喝着泉林的泉水长大的,是标准的有机葡萄,进入超市、农贸市场后,很快就会被抢购一空。虽然种有机葡萄要麻烦得多,但比那些施化肥农药的葡萄更有市场。”张贤刚自豪地说。

明年力争实现葡萄种植500亩、年产250万斤如今,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但在张贤刚的心头,还有一个萦绕许久的心结:“为何优质烟台葡萄地头价就能轻松卖到8元/斤,而咱们的葡萄却只能卖到3元/斤,甚至还赶不上长沟葡萄的4.5元/斤?”在张贤刚看来,马连庄村种植的有机葡萄水好、土好、肥好,口感更是一流,虽说村民已经从中尝到了很大的甜头,但受制于“品牌”还不够响亮,卖不出去一流的价格。“我仔细琢磨了,要学习人家的规模化、精细化,科学管理、先进营销,这才能让大家的付出更加值得。”张贤刚说。

如今,马连庄的葡萄种植面积约为200亩,和任城区长沟镇的约1800亩、烟台全市的约30万亩来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咱们只是一个小村落,想达到人家的水平并不现实。不过,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要借鉴人家的规模化以及产业链种植道路,通过先进经验辐射周边村落甚至县市区,打响泉林葡萄、泗水葡萄甚至济宁葡萄品牌。”张贤刚规划着自己的葡萄种植蓝图。“说实话,现在的好日子都是村民们的血汗换来的。无论是最初种的巨峰,还是现在备受市场好评的夏黑、金手指,都是社员们一点点摸索出来的。下雨天大家推着车子也要把葡萄从泥泞的地里送出去,分不清楚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汗。”

在村里的大力支持之下,今年合作社又通过土地流转来了300亩土地,这使得全村明年的葡萄总种植面积达到500亩,实现年产葡萄250万斤的规模。可以说,村民们做梦都在期待“满村尽是葡萄香”日子尽早到来。

30万扶贫资金盖起4栋花卉大棚,贫困户每天收入50多元今年5月,在距离马连庄村13多里地、紧邻贺庄水库的东泽沟铺村,靠着上级政策和***资金30万元投资建设的4栋冬暖式花卉种植大棚,该村25户贫困户迎来了命运的转变。上周六,当记者来到该村的花卉大棚时发现,已有几株“耐不住性子”的菊花展开了笑颜,这和村民们脸上的期待笑容形成呼应,呈现出一幅村集体经济迎来新机遇的画面。

现在,该村的花卉种植算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那么,为何不种果蔬,而选择济宁人并不熟悉的花卉呢?在东泽沟铺村党支部书记陈传标看来,想干点事,就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若走大棚蔬菜、大棚水果种植的路子,我们明显已经落后人家半截,而花卉种植在北方地区尚处在初级阶段,潜力巨大,因此在多方学习的情况下,我们最终选择了这条路。如今,我们和北京一家知名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他们提供种子和技术,并负责最终的销路,我们就负责日常打理。根据我们村无特色种植经验的情况来说,这种路子是比较合适的。”陈传标说。

按照***攻坚任务安排,由扶贫资金建设的4个标准大棚,每个棚每年的承包费用的70%将拿出来用于贫困户的分红,剩余30%则用于村内公共水电设施的维修和养护及其他公益事业。同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可以在大棚里打工,每天收入50多元。按照陈传标的规划,明年该村还将再建30个大棚,并实现大棚种植面积100亩的目标,其中有几个大棚今年秋后就要开建。“随着‘神马\’鲜切花菊花品种入棚种植,每年3茬,1个占地1.3亩的大棚就能种植4.5万余株,4个大棚就能净收入30多万元,这让村民们看到了甜头。这些菊花将在10月份的秋后上市,种植户的贫困之路算是走到头了。”陈传标说。

脱贫攻坚之路始终离不开“生态”二字从马连庄村的葡萄到东泽沟铺村的花卉种植大棚,从青龙庄村坚守20年打造的绿水青山到初露锋芒的泉林开发,细心的人们就会发现,泉林镇的脱贫攻坚之路始终离不开两个字——生态。据负责人介绍,根据“一户一策”要求,该镇分类制定了脱贫方案,围绕生态这块金字招牌,守住蓝天碧水的同时实现富裕之路。

在种植产业扶持方面,该镇的韩家村去年建设钢结构大棚46座,村里以每年1500元的价格统一承包给个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免费承包,所收承包费的90%用于贫困户分红,每人可分红400元左右。村里统一种植土豆,村集体联系收购,“乒乓球”大小的土豆以2元/斤的价格批发给泰安、临沂、山西等地客商,土豆收获完成后,新一季西瓜已入棚种植。

同时,这里的种养还加不拘形式。在义和庄、辛庄等村,利用村里有利条件发展良种羊养殖;白庙村建服装加工厂,以厂房入股服装加工企业;马家庄购买农机具,服务贫困户农业生产。此外,其他50个非贫困村结合2016年扶贫专项资金,利用贫困户贴息贷款有利政策,全部发展光伏发电项目。

成串的葡萄十分诱人村民摘取成熟的葡萄

新闻推荐

泗水供电公司:开展“表后线”整治行动

■本报记者刘静刘静通讯员高健庆淼9月25日一大早,在泗水县苗馆镇苗馆村,泗水供电公司组织人员正加班加点开展居民用户“表后线”整治工作。这是该公司以实际行动践行“你用电,我用心”,实施供电惠民...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