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庭长一天百余公里的“速度与激情”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泗水圣水峪法庭庭长臧华20年基层坚守,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本报记者刘利莎通讯员屈庆东梁磊在很多市民眼中,法庭庭长是个神圣而庄严的职业,充满了严肃和神秘感,至于法庭庭长每天的具体工作是什么,很少有人真正了解。4月10日,记者来到了泗水县圣水峪法庭,跟随法庭庭长臧华一天奔波9个地点,进行3次送达、1次庭审、1次勘验调解、两个小时的案件研讨,体验庭长臧华一天100余公里的别样“速度与激情”。
每次传达文书,通常需要问上好几位老乡才能找到当事人的家。
田间地头随便一蹲,膝盖便是他的办公桌。
吃过简单的午饭、没有午休,臧华和同事便匆匆赶下午的行程。
早起骑行:为一天的工作加满能量1969年出生的泗水县圣水峪法庭庭长臧华在基层法庭工作了20年。初见臧华,他脸上的坚毅和朴实,让人瞬间感觉这个法庭庭长挺靠谱,仔细了解一番,记者也要为这位庭长的经历竖起大拇指了。臧华在基层法庭连续工作了20年,审结了各类案件多达3000余件,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引发上访缠诉。如此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也让臧华赢得了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的“全省优秀法官”称号、荣记“个人三等功”、“个人二等功”、“个人一等功”各一次,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和“全国优秀法官”等多项殊荣。
每天早上6点,朝阳下的滕北公路准时出现了臧华骑行的身影,早起骑行运动已成为臧华两年多来养成的习惯。20多公里的骑行一边欣赏沿途美景,呼吸新鲜空气,一边释放工作压力,这让臧华每天都能有更充沛的精力来应对一天繁忙的工作。臧华说,中午来不及午休,早上的骑行运动让自己充满了工作动力。一路上与几位骑友陆续相遇,大家一起鼓劲前进,之后臧华便赶紧赶到圣水峪法庭,换上法官制服,一天的马不停蹄也就此展开。
田间地头:膝盖就是他的临时办公桌8.8公里、10公里、20公里、10公里、6公里……由于泗水县独特的地理特征,臧华每天进行的公告送达、现场勘验、现场审理等各项工作都要长时间在山间路上奔波,每次寻找当事人都要询问多位老乡。一路颠簸,有时好不容易找到当事人,对方却因为情绪激动拒绝接收文书。
上午9点半,记者跟随臧华一路在山间小道上绕了10公里,终于到达冯家庄村找到了当事人,将离婚案件开庭传票和起诉状送到被告男方手中。虽然臧华一再向被告解释相关权利和义务,但被告情绪激动一直拒绝接收,最终臧华只能采取留置送达。“日常送达任务非常繁琐,我们这边一方面缺人手,另一方面我也想着能跟老百姓多沟通。”圣水峪法庭只有5名工作人员,每个人的办案压力都很大,大家只能开足马力,争取让每位当事人都得到满意的答复。
臧华早已成为田间地头的常客,因为很多案件都是直接在地头上审理的,随身带卷皮尺也成为他的习惯,随时需要记录,膝盖就是他的临时办公桌。记者采访当天,臧华需要赶到上焦坡村现场勘验调解一起土地纠纷案,而从之前文书送达的冯家庄村到上焦坡村需要走上20公里的路程,开车到达上焦坡村,记者跟随臧华走了半个多小时才走到出现纠纷的田地旁。
虽然已经筋疲力尽,记者蹲在旁边休息的时候,臧华却很熟练地和同事扯开尺子丈量土地,进行现场勘验工作。勘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不时爆发出争吵,臧华赶紧调解,并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相关地邻和村委干部的意见。
无暇休息:一天飞奔百余公里,充实并收获着“快点吃,一会儿还有个公告要贴,咱得在两点前赶回去开庭,可不能让当事人等。”从上焦坡村需要进行勘验的田地走回到马路上已经中午12点半,臧华喊着同事赶紧往回赶,沿途在路边找了家小饭店解决午饭,一盘土豆丝、一盘拌豆角、两大碗白开水,对着这标准的“两菜一汤”,臧华和同事狼吞虎咽起来。吃罢午饭,在南陈村“拐了个弯”张贴完公告,臧华一路飞奔终于在13点50分赶到泗水法院,14点庭审正式开始。这是一起离婚案件,当事人都很年轻,在之前的走访中臧华已经详细了解了案情,调解下来臧华既是一名庭长,又是一名“老娘舅”,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的一番调解,听来朴实而感动。
审理完案件赶回圣水峪法庭和同事研讨了两个小时的案情,时间到了下午5点半,臧华这一天的工作结束。
骑上自行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先探望家中的父母,再回家收拾收拾,茶余饭后坐在电脑前更新自己的博客,这是臧华一天中难得的悠闲时光。“每天都是这样过的,以前一年才有160件案子,现在600多件,充实着也收获着,这就是满满的幸福啊!”臧华笑着说。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23日上午,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济宁市残疾人联合会等单位主办的“光明行,走进革命老区泗水”义诊活动正式启动。活...
泗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泗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