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线通水在即中华鲟或将“游进”山东
长江鱼山东定居有先例
2002年,山东省遭遇大旱,当时南四湖旱情严重,不少地方都露出了河床,为保护南四湖生物延续性,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山东省从长江向南四湖补水1.1亿立方米。正是这次补水,让湖鲚这种鱼类进入南四湖,多年之后,研究人员在南四湖内已经发现了湖鲚的鱼群,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杜兴华告诉记者,过去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存在,长江水与北方水系的交流一直存在,后来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衰落,物种的交流也减少了。
前不久,东平湖里也发现了湖鲚的身影,这是今年5月份南水北调东线进行分段试通水时调引南四湖水的结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江鱼种。
据了解,湖鲚与鳙鱼习性相仿,以浮游生物、藻类、鱼卵等为食,比起中华鲟等鱼类适应性相对较强。
理论上可在山东安家
即将正式通水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全长1466公里,从江苏江都提取长江水,然后经13级泵站抬高65米北上。由于干渠相通,长江鱼能否顺势游到山东境内呢?杜兴华告诉记者:“中华鲟、长江鲟、河豚等珍贵鱼类理论上是可以过来的,还要看提水过程中周围环境,像那种小的鱼苗在调水过程中顺着渠道上来也不是没有可能。”湖鲚已经在南四湖生活了10年之久,经过一代一代的繁衍,逐渐适应了北方的生存环境,山东省也一直在引进南方的鱼苗,在这过程中始终没有产生新的物种,杜兴华说:“我国的淡水物种基本上是固定的,由于南方鱼苗的培育时间在3月底,比北方要早1个多月,我们一直也引进南方的鱼苗,并没有出现什么新的物种,所以长江水来了之后出现新物种的可能性不大。”
随着南水北调东线通水即将实现,社会各界都很关注长江水到来之后对当地生态物种的影响。早在11年前,一种名为湖鲚的长江鱼种就已经在南四湖扎根,现在已成为当地居民的盘中美食。那么,即将到来的长江水能否携带着中华鲟、长江鲟、河豚等珍贵鱼类来山东安家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专家,他认为理论上是可行的,但要在气候、环境、水温等适宜的条件下才有这种可能。
名贵鱼种能否适应北方环境?
虽然理论上长江鱼可能会随干渠进入山东省,但这些名贵鱼种即使进入南四湖和东平湖也很难适应北方的生存条件。杜兴华举了一个例子,他说:“这就和人的适应能力一样,我们北方人冬天去海南待几天可能会觉得很舒服,但是住时
间长了,到夏天的时候一样会对当
地气候有所反应,鱼类的生长也是
一样,要看水的温度、环境等
等。”与此同时,大量的外来生
物入侵,也会对当地生态环
境造成影响,会加快鱼类喜
食的藻类等浮游生物的
生长。杜兴华还说:“当
然,真要是这些鱼类过
来还是可以食用的,
相比较而言,南四
湖相对较浅,东
平湖的环境还
好些。”(本报
记者 刘文)“中华鲟的养殖在国内分布广泛,甚至在东北三省和新疆地区都有养殖的,而在山东主要集中在济宁泗水和潍坊临朐。”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泉林中华鲟养殖场场长张传海向记者表示,“中华鲟是一种适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水温10℃-15℃左右,是适于鲟鱼的最佳生长温度。可以拿小虾米和红线虫喂,水温不要超过25度。但是这种鱼对氧气要求挺高的。”
据悉,中华鲟对溶氧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如果当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升时,中华鲟的食欲就下降;当溶氧量继续降至3毫克/升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时,中华鲟摄食量迅速减少,甚至停止摄食,严重时导致活动迟缓、昏迷,甚至窒息死亡。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和“长江鱼王”。远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据悉,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至今,生活于我国长江流域,别处未见,真可谓“活化石”。目前,中华鲟是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
新闻推荐
泗水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调解通知书被申请人:马林晓 (房屋产权人),房屋地址:泗水镇人民路西、济河路北申请人泗水县...
泗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