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

济南日报 2013-09-12 07:49 大字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周远通讯员于恒刚

记者见到张玉德老人时,他正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从外面回到敬老院,上身一件灰蓝色的的确良褂头,瘦小的身姿颠覆了记者最初的想象,实在难以把这样一个瘦巴巴、干巴巴的小老头和厨师这样一个需要干体力活的职业联系起来。然而,今年76岁的张玉德确实是泗水县泗张镇敬老院的资深老厨师,从1988年起至今,他一直为在这里生活的85位老人提供一日两餐,25年的风雨让他从一位中年人成为了一位老年人,脸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

每隔五天赶一次集

早晨6点钟左右,老张开始为老人们准备早饭,这顿饭做得很丰盛,是茄子炖肉和米饭。老张说,面食除了米饭就是馒头、花卷和包子。“蒸馒头,一顿最少要蒸200多个,这些还不一定够。”老张告诉记者,包子和花卷做起来比较麻烦,馒头和米饭好蒸些,所以这两者就成了主食中的主食。

记者看到这座敬老院的伙房后面有一小片菜园子,老张说这是院子里老人们的自留地,里面的菜都是敬老院里的老人们自己种的,种类倒是不少:小白菜、黄瓜、茄子、南瓜、豆角等。“这个园子里种的菜能供大家从3月吃到8月,遇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或需要其他品种的肉和菜时,我再去集上买。”张玉德告诉记者,他每隔五天去赶一次张庄集,每次赶集他都要一次性购置五天的食材。“几乎每顿饭都得有肉,一天光肉钱就50多块。”他指着案板上放着的大块猪肉说。

一天两顿饭,顿顿变花样

因为敬老院里的老人们每天运动量少,食量也少,因此一天只需要吃两顿饭,每顿一碗菜、两个馒头,如果有汤就再加上一碗汤。吃饭的时间是上午八九点钟一次,下午四五点钟一次。菜谱是提前制定好的,但也不是一成不变,如果有老人提出要改善伙食,老张也会为大家做一些改变。他告诉记者,老人对食物没有很高的要求,主要就是烧得烂些,能嚼得动。“如果天热就不烧汤了,天凉了烧汤。要是逢年过节的,菜的种类还能有所增加,过年还会有饺子吃。”老张说。

老张的工作时间是从上午6点到晚上七八点钟,有时中午做完了饭,他还要回家里给自己90多岁的老母亲再做点儿吃的,如果孙媳妇在家,他就不用忙活了。不用回家,又不用干活的时候,他就蹲在院子里陪老人们“喇大云”(聊天)。因此,院子里也有几个跟自己关系不错的老伙计。三四年前,他动了一次手术,有一个月没来上班,等他好不容易等伤口愈合回来上班时,这几位老伙计都纷纷上前嘘寒问暖,让他非常感动。

菜品平凡,但人品不平凡

其实,老张并不是“铁人焦裕禄”,他上有9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4个儿女,以及今年已年满23岁的孙子,之所以愿意这么大岁数了还干厨师,是因为这份工作有着对他来说很不错的收入,每个月有800块钱的工资。而最主要的是,自己跟院里的老人们已经感情变得很深了。敬老院的食堂没建起来之前,他每次做完了饭都亲自把菜给大家送到屋里。现在虽然有了食堂,可有些腿脚不好或是生病的老人不能过来吃饭的话,他也会亲自给他们端过去。

一位敬老院里的老大爷告诉记者,老张的菜做得一般但人很好,如果哪天吃不上他做的菜了,肯定会很想他的。老张告诉记者,厨艺是跟自己的叔伯哥学来的,最早是在村里给村民们做红白喜事上的宴请菜席,后来,泗张镇敬老院的院长找到他,说正好缺一个厨师,他便来到了这家敬老院,一干就是25年。他觉得,能伺候有年纪的人是一件积德行善的事情,是可以给后人积福的。

张玉德正在切白菜

张玉德在自留地里摘黄瓜

买菜

张玉德为老人们准备晚饭

新闻推荐

泗水启动电动车登记备案防盗

■记者万德龙通讯员尤明文苏杰为防范电动车被盗案件的发生,避免和减少群众损失,泗水县公安局正式启动电动车登记备案工作,目前已在全县陆续展开。日前,记者在龙城社区、...

泗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