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北贺庄的“摇钱树”

济宁晚报 2012-08-31 08:19 大字

“现在,我们村利用荒山已发展核桃种植3000多亩,种植‘清香\’、‘辽核一号\’等优质品种核桃达6万多株,预计今年干果收成可达4万多斤,收入10余万元。再加上核桃苗的收入,今年村里的收入可以再上一个新台阶了。这核桃树,真成了我们村的‘摇钱树\’了!”8月中旬,在泗水县泉林镇北贺庄村后的半山腰上,村支部书记王启华看着满目苍翠、硕果盈枝的核桃树,喜滋滋地对记者说,脸上的笑容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灿烂。循着蜿蜒的山路,行走于满山的绿色与花香之间,一路问、一路听,记者对北贺庄村如何念好“核桃经”、培植壮大“摇钱树”的印象也越来越清晰起来。

富而思源。说起发展核桃种植这件事,村民们总是忘不了帮助他们起步的市总工会。位于济宁、泰安、临沂三市交界处的北贺庄村属山区、库区,全村384户、1355人,耕地面积仅590亩,山岭地4000余亩。原来生产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较低。如何尽快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使村民的腰包尽快鼓起来,成为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心愿。2006年,市总工会帮扶工作组的到来,吹绉了村民们盼望致富的一池春水,掀起阵阵波澜。工作组首先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先后到寿光、莒南等地进行参观考察。通过仔细筛选,根据本村的种植条件,确定了发展核桃产业的种植模式。当时村里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市总工会又多方筹措资金50多万元,在山上打了井,修了路,为村里发展核桃种植奠定了基础条件。此后,北贺庄村的核桃种植在市总工会的帮助下,逐步根深叶茂起来。“当时山上条件不行,石头多土少,没法满足核桃种植。我们就组织村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运土上山,人工造地,满足了核桃种植条件。2007年,在山上栽核桃7000余棵,占地800亩;2009年,又扩种了200亩,栽核桃2000余棵。至2011年,70%的树都结了核桃,产量达2万余斤。通过卖核桃,村里的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2011年下半年,我们又发动群众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并采取统一挖坑、统一供苗、统一施肥打药、统一浇水、统一技术指导等措施,继续巩固核桃种植。”北贺庄村文书王銮新说起村里的核桃史,如数家珍。“为进一步提高核桃品质,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逐渐学习掌握了核桃种植的各项技术,

记者感言:帮助农民群众选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适当加以多种形式的扶持,不断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逐渐走上跨越发展的康庄大道,这是济宁市自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以来创造的成功经验之一。北贺庄村的成功实践,亦是此经验的有力佐证,先后对30000多棵核桃进行了品种嫁接改良,推广了滴灌技术,对提升核桃的产量和质量起到良好作用。特别是在核桃育苗方面,我们掌握了比较成熟的技术,销售核桃苗已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记者循声望去,200多亩的苗圃里,一株株长势良好、承载着村民希望的核桃苗正随风摇曳。“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们村的核桃种植产业,我们成立了众鑫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开设了官方网站,创立了自己的核桃品牌《贺庄人家》,达到了产供销一体化。为拉长核桃的产业链,我们又投资200多万元建了一个核桃深加工企业,预计秋后就可投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届时核桃的种植效益一定会比现在更高。”在核桃深加工企业建设现场,王启华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通过发展核桃种植,北贺庄村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也日新月异起来。现在,村里安了自来水,硬化了生产、生活路面,安装了监控,建起了新学校,安装了健身器材,修建了文化长廊,村里原来存在的一些偷盗、打架斗殴、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生活宽裕、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富裕、文明、和谐的“小康村”。

新闻推荐

“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落户泗水

本报泗水讯(通讯员庄新明)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发出《质检总局关于公布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名单的公告》,泗水县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

泗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泗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