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谁拍了济宁第一张单人彩照 王明珠

济宁日报 2021-04-11 07:44 大字

彩色胶卷拍摄并直接扩印彩色照片,大约是1985年前后出现在济宁的。在此之前,彩照是由黑白胶卷拍摄,暗房洗出黑白照片,再手工上色的。

早在1907年,法国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将染有三原色的土豆淀粉,均匀涂在玻璃干板上,实现彩色正片感光,发明了划时代的彩色拍摄技术。而这种摄影工艺复杂,底片价格昂贵,曝光制作时长大约是黑白照片的40倍,而阻碍了这项技术的普及。

但是,目前发现的济宁第一张个人单身彩照,却采用了这项技术。这张彩照拍摄于1913年,距彩色照相技术问世仅仅6年。

在遥远的东方古国,一个偏远的小地方,怎么会有人用这样珍稀的技术,拍了这张必定价值不菲的照片?他又是谁呢?

在这谜团的背后,是法国金融家阿尔伯特·肯恩(Albert Kahn)的一个伟大梦想。1860年3月,阿尔伯特·肯恩出生在法国东部一个犹太家庭,长大后投身金融业,成为法国金融界巨子。在获知卢米埃尔兄弟的彩色摄影技术之后,他设想了一个用影像记录世界的“地球档案”计划。

从1908年开始,阿尔伯特·肯恩先后聘请8位摄影师、3位电影摄影师,游历五十多个国家,拍摄了7.2万幅彩色照片,18.3万米的电影胶片,记录了不同国家的人文风情和自然景观。

1909年1月,阿尔伯特·肯恩来到中国。此时,溥仪登基不久。在游历中国的23天里,肯恩到了中国许多地方,拍摄了各地最早的彩色照片。之后,肯恩雇了摄影师斯提芬·帕瑟,作为“地球档案”计划的执行人。

1912年5月,帕瑟由陆路经西伯利亚来到中国,从沈阳南下,经北京、张家口等地到达曲阜。这年他拍摄了曲阜的街道、牌坊、街上的人、大成殿、孔子像、孔林的树木、万古长青坊、孔林大道、洙水桥等,或许是年代久远,或许是色彩技术的欠缺,这些照片都朦胧着一层晕黄,都像洒落着落日余晖一样。

1913年6月,帕瑟再次来中国,他过北京、经泰安,再次来到曲阜。这一次,他把上一年拍过的景象又重拍了一些,拍到了孔林大道两旁的田地和正在耕作的人,还在孔庙里给一位中国男子拍了一张单身彩照。

作为摄影师,帕瑟习惯了用镜头记录一景一物,留下的文字记录却很少。他在这张照片的拍摄记录里,简单写了几句话:“祀奉孔子夫人亓官氏寝殿的南立面,一男子倚殿柱而立,头上发辫即清朝满族强迫汉人所留而民国去废者。石柱平雕凤凰牡丹图案”。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形,大约临近中午时,帕瑟来到了孔子夫人的寝殿。只见一位青年男子斜倚在殿前的石柱上,双臂懒懒地垂下,两腿稍稍弯曲,敞开了蓝色的粗布大褂,壮实的胸膛迎着微微的凉风,眉角向上,若有所见,若有所思,完全没有留心有个外国人,扛着一个稀奇古怪的东西走过来。

帕瑟或许被男子身上的某种气质打动,也或许是难得在这么庄严神圣的地方,看到如此放松的男子,于是,他抢下了这样一张镜头。可能,这个男子还不知道,有人给他拍了这样一张照片。因为照片里的他,就那么怅怅地凝望着什么,见不到一丝丝的拘谨或紧张。

我们不知道,这个有幸拍了济宁第一张彩色单身照片的男子是谁;但他却成为一百多年前法国人眼里的中国男子。2001年,法国阿尔伯特肯恩博物馆将“地球档案”中有关中国的照片整理成上下两册出版,其中下册的封面就是这张照片;而这册的内容,包含了北京之外其他所有中国地方的影像。

阿尔伯特·肯恩的“地球档案”计划,一直持续到1931年。这项伟大的事业,耗尽了他所有的财富。1940年去世时,他已是身无分文,却给后世留下了最大的财富,让我们回梦百年。

新闻推荐

一站式服务 多元化解纷 有了和为贵 日子更和谐

本报记者刘伟栋通讯员陈曙光张艳作为孔子故里、儒家文化发源地,近年来,曲阜市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治理现代社会的价值作用...

曲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曲阜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