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晚,《颜子》电视纪录片播出,全视角呈现孔子学生颜回的一生。今天我们来看颜子,看他什么 颜子,“别人家的好学生”

大众日报 2020-07-23 09:57 大字

电视纪录片《颜子》在跨越时空的对比中,带您从颜回身上找到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不计事功,专意追求道德理想和真理的“原儒”精神。□ 本报记者 周学泽

7月17日晚,《颜子》电视纪录片播出,全视角呈现孔子学生颜回的一生。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天穹上,孔子就如当空皓月,周围多的是星星。然而,孔子的学生颜回却在老师的光耀中不失自己的光辉,甚至和老师有并称之誉。世人传颂的儒家四圣“孔孟颜曾”,其中的“颜”就是指颜回,孔子是大成至圣先师,孟子是亚圣,颜回是复圣,曾子是宗圣,四姓家谱辈份完全一致,绵延2000余载,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居于曲阜旧城陋巷街,十三岁拜孔子为师,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子学生三干多人,有七十二贤。在众多学生中,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七十二贤之首。

儒家讲究“学而优则仕”,但颜回沒有做官;颜回经济上贫困,一生也似乎没做过多少大事,年届四十就去世了,但在中国精神文化谱系中,颜子地位崇高,能够“独立成篇”,价值穿越古今。

师生关系中的“德之典范”

今天,师生关系是教学和科学文化传承中不可忽视的一对关系。在孔子学生中,颜回以德行著称,是师生关系中的“德之典范”。

近几年,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教授立足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在师生关系的认识上,有不少心得,常常在学校文化活动特别是开学典礼上,借颜回阐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今年6月6日,济南外国语学校举行“鹊华读书行动”,杜泽逊用“接地气”的语言讲儒家文化一些典故,诠释了师生关系,讲到《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里边的“颜回攫食”的故事。去年6月26日下午,山东大学举办学人讲座,杜泽逊作题为“孔子的两个学生:闵子骞和颜回”的专题报告讲到颜回时,也以“颜回攫食”开讲。

孔子师徒周游列国陷入“七日不尝粒”的境地,颜回讨到米做饭时抓出粥中碳灰,被孔子看到误认为偷食。“颜回攫食”故事告诉人们,正确了解一个人,处理好师生关系有时并不容易,即使在理想的“孔颜”师生关系中,也有“老师误解弟子”的时候,因此师生关系必须慎重以待,在没有搞清楚情况的前提下不能去训斥学生。

颜回“做学生做到了家”。《论语·先进》记载:“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最后出来是将丧生的危险都留给了自己。杜泽逊认为,从这里可以体会颜回境界之高,有大智大勇和大担当。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颜回体会学习得最好。《庄子·田子方》记载了一段颜回对孔子说的话:“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颜回被后世称为“复圣”,“复圣”这个称号很有意思,复是重复,颜回是孔子的“复制”,也就是说,没有人比颜回更像孔子,这当然是极高的赞誉。

《孔子家语》载“颜回辩志”典故:周鲁颜回随孔子北游农山,与子路子贡辩志,曰:回愿得明王而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斗争之患。则由无所用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孔子凛然曰:美哉德乎。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孔子意思是说:“颜回的道德是何等的美满。不费钱财、不害百姓、不劳口舌。”

颜回学习孔子的伟大人格,孜孜不倦地实践仁道和礼仪。颜回发自内心赞叹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庄子·让王篇》中记载,孔子穷于陈蔡之间,在最艰难的时刻,子贡、子路等人对孔子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只有颜回是例外。

杜泽逊多次以颜回故事讲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是因为他在实践中,深深感到师生“教学相长”对于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杜泽逊从2004年开始主持国家清史项目,2012年开始主持《十三经注疏汇校》,项目规模之大,难以想象。清史项目做的卡片有130余万张,《十三经注疏汇校》如果一个人做,每天四小时,他的工作量是500年。靠着学生队伍,师生合作,完成了《清人著述总目》;《十三经注疏汇校》已经完成了《周易》《尚书》两种,《诗经》完成了一半。

杜泽逊认为,如何做老师,如何做学生,师生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在颜回这里能找到答案。守护发展好中国文化的命脉,目前最好的办法是师生合作,这就需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就需要从颜回故事里寻取智慧。

爱学习会学习的典范

古人所说的学习,一是道德,一是学问。颜回是师生关系中的道德行为典范,也是好学会学的典范。

孔子本身是很好学的,而且在这一点上很自信。在《论语·公治长》中,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这句话是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学罢了。

在孔子弟子当中,颜回好学精神最像孔子。季康子与鲁哀公都曾问孔子弟子中谁是好学者,答案都是颜回。《论语·先进》中,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这是说,孔门弟子当中,颜回最好学,颜回死了之后,没再听说谁好学。

颜回不但好学,而且会学,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一反十。《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由此可见,孔子肯定子贡不如颜回的判断,而且不仅子贡不如颜回,就连自己也不如颜回。孔子是一个非常谦逊的老师,常常“不耻下问”,说自己“弗如”,当然是孔子的谦虚,不过,孔子确实是将颜回作为自己道德学问的继承人来培养。

从历史上一些有关颜回的记录来看,颜回学问扎实,悟性极高,他很早就设坛讲学,传授儒学六经,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形成儒家的一个重要宗派——颜氏之儒。

颜回对今天我们看到的《易》经贡献很大。颜回对《易》接触较早,研究深入,“颜渊弱冠,而与仲尼言《易》”。颜回协助孔子整理古籍,是当时《易》经的主要整理者,正是在整理《易》经的过程中,因为呕心沥血,劳累过度而死。在颜回整理的基础上,孔子又经过“韦编三绝”的辛劳,这才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完整的《易》经。

当颜回去世时,孔子发出了“噫!天丧予!天丧予!”的极度哀婉之声,这是丧失精神学问继承人之大恸,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损失!

贫而乐道:特色的精神丰碑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世人对颜回形象的认识,大都聚焦在孔子这句话里。一般人将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贫而乐道”,对认识颜回很重要,但“知这句话”易,“懂这句话”在中国精神文化坐标体系中的位置却不易。

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国文化精神里始终有一脉不为物质束缚高尚精神的追求传承,颜回是这一脉精神的源头。在颜回之前,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中的潜台词是说:物质是文明的前提。但颜回的身上,却体现了另外一种追求:即使贫困,也要保持快乐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气节情操。对人性来说,这显然更艰难也更具挑战性。

颜炳罡,复圣公颜子第七十九代孙,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他以中国儒学的现代化转化为己任,“背着干粮,为孔子打工”,多年来通过著述和开办经典诵读班等方式普及儒学,教化民众。因为祖先与家族的血脉和儒家精神文化烙在了一起,他对颜子精神有着深刻领会。

颜炳罡认为,儒家对财富的认识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不合乎正义程序而获得的财富是拒绝的,所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二是对合乎正义程序的财富并不排斥,所谓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孔子也讲“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同时,儒家对生命和道义的关系也有明确论述,讲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即儒家认为道义比生命本身还重要。因此,中国的文化人或者说读书人,以道义为最高追求,并不以富贵与否为自己的追求。颜子精神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以道义为自己的追求,超越了贫与富、贱与贵这些对立的概念,将贫与富、贱与贵这些概念化为无形,或者说视贫如富、视贱如贵,摆脱了贫穷和富有、低贱与尊贵这些概念对自己的束缚,在体道、悟道、衍道中得到一种精神的快乐,得到大自在。

颜炳罡作为颜子后人,家教严格,对这一点体会很深,父亲从小教育他“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乞食”。颜炳罡认为,颜子的这种精神追求,对现代人有明心意义。他说,现在有些人活在权力和财富的比较中,有钱了,还老是想挣更多的钱;当官了,老是想当更大的官。如果总是活在这种贪得无厌的链条追求中,就会永远得不到解脱,得不到自在。

颜子“贫而乐道”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精神文化,在我国精神文化坐标体系里具有崇高位置,历代都有传承。西汉《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1948年6月,朱自清、金岳霖、张奚若、吴晗等北平各大学教授百余人联名发表宣言,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毛泽东同志为此亲笔写道: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9页),表现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节。

在文化思想上,颜子“贫而乐道”也对庄子道家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是庄子道家思想的渊薮。颜回旧事,除见于《论语》和《史记》,《庄子》中着墨很多。颜炳罡表示,颜子比庄子早了100多年,庄子是受颜氏之儒的思想影响而形成了自己的道家思想,因此,《庄子》中会批评孔子,但从来不批评颜子,所谓“不骂本师”。

《庄子·天运》中说: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和颜子的“贫而乐道”其实是一致的意思。

新闻推荐

新高考96个志愿如何填报7月28日来富华高招会找答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秦国玲985/211名校专区目前,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省内名校悉...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