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传承方式 传递“非遗”魅力

济宁日报 2020-06-23 07:33 大字

本报记者梁琨摄影报道

优雅悦耳的古琴,芳香四溢的木梳,活灵活现的虎头鞋和布老虎、蜜意香甜的“三刀”、精致轻盈的蒲扇……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丰富多彩的非遗作品在市文化馆亮相,为市民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的非遗”盛宴。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周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是济宁市非遗传承人、非遗单位、非遗作品集体亮相的好时机。

“古琴有数千年历史,我们熟悉的《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十面埋伏》等,都是由古琴弹奏的。古代文人常抚琴,在一些文章中对弹奏指法都有十分精巧的描述,是一门古老的乐器。”来自鱼台的古琴演奏师告诉记者,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主要是古琴弹奏教学和制作生产。古琴制作周期很长,一副琴大概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才能做好上市。”鱼台的古琴经营商介绍,制作流程中上灰胎就是一道反复的工序。斫琴师先把裱布修平整后,上第一层粗灰胎,然后阴干、打磨,再依次上中灰、细灰。每一道工序都要保持灰胎厚薄均匀,而且经过反复阴干、打磨、补灰,因为灰胎干后非常坚硬,打磨很费劲,需要非常细致和较长的制作周期。

伴着悦耳的琴音,活灵活现、色彩鲜艳的布老虎和虎头鞋映入记者眼帘。“一双地道标准的虎头鞋必须全部用手工缝制。从打袼褙、纳鞋底、做鞋帮、绣虎脸、掩鞋口,直到把鞋帮和鞋底缝到一起,一双虎头鞋算是基本“竣工”了,但还要经过一番装饰,等扎上虎须,缝上带子之后,才算大功告成。”虎头鞋经营商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虎头鞋类产品也在逐步演进,无论是穿戴还是把玩,都越来越适宜人们的需求。作为传承人,他们也在改良制作流程,改变过去一人系统制作的方式,变为流程化人工操作,每一个制作师傅负责一个流程,链条式生产制作提高了制作效率,也保持了手工特性。“自古以来,人们对虎头鞋就有特别浓厚的情怀,有辟邪吉祥之寓意。尤其是在曲阜,民间有传,圣人与老虎有十分的渊源,这也使得虎头饰品有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虎头鞋经营商说,他们在传承虎头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积极与时俱进,创新创作虎头饰品,以更好地融入人们生活,传承虎头鞋文化。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认识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渠道,也为非遗产品打开了一扇走向世界的大门。

今年济宁市举办首届非遗购物节,邀请30多位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单位参与其中,以线上线下联合出击的方式,全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独特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实现非遗销售方式的拓展,进一步拉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的发展。

在购物节上,一位男子拿着手机一边说一边拍摄着,“欢迎进场的‘宝宝’,今天是首届非遗购物节开幕的日子,现场有很多非遗产品。听听古琴悦耳的声音、看看葫芦烙画的精美还有这些逼真的泥陶。”原来,这位男子是广盛木梳的员工,他通过直播的方式,让网友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记者了解到,除了个人直播,本次非遗购物节还邀请部分非遗传承人为自己的产品“直播带货”。 兖绣传承人张娟、金乡木雕传承人王洪伦、鲁锦传承人郝秋霞、蛋雕传承人范兴兵等一众传承人轮番上阵,在直播中,不仅讲出了自家非遗产品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展示了各自的产品特点。不少网友在直播间留言,看中了不少非遗产品,更是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渠道买到济宁的非遗产品。

除了直播带货,济宁市文旅局还推出了济宁文化旅游惠民消费服务平台,非遗单位或非遗传承人可在平台上免费开店,推介自家的文创产品。在活动期间,平台还推出了各类优惠券,消费者自行领取购买物品。

“在购物节之前,我们常常窝在各自的工作室里,通过有限的渠道和方式来推销自己的产品。”儒苑青陶传承人薛琦就告诉记者,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通过这种直播的形式,让更多消费者有机会了解到济宁非遗产品的魅力。” “80后”木作技艺传承人马明文认为,举办非遗购物节,让非遗传承人彼此之间有了凝聚力,将济宁的非遗产品组成了犹如“非遗超市”,消费者的选择性更多了,“更重要的是,购物节采用线上直播的形式,就让消费者不再有了地域的限制,哪怕是海外的消费者也都能有机会看到,对济宁的非遗产品走出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闻推荐

农行曲阜市支行 助力特色产业驶上“快车道”

“能有今天的收获,是农行的‘惠农e贷’帮了俺”。汗流浃背的村民王老汉高兴地说。盛夏时节,在山东省曲阜市时庄街道八里庙,...

曲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曲阜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