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老人们每天5块钱管3顿饭的幸福食堂一开门,村民们就送来了米面油 西焦沟村,互帮互助成了一种习惯
4月14日上午,两个外卖保温箱被送到了曲阜市石门山镇西焦沟村村委会。“村里有4位失能老人,他们不能到食堂打饭,有了保温箱,我们打算把一日三餐给送到家里去。”村党支部书记张树亮说。
西焦沟村不大,有306户,千把口人。这些年,这个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一家剩下一两个老人很常见。“人少了不想做饭,能糊弄就糊弄。”为了让老人们吃上顿热乎饭,2018年7月,村里办起了“幸福食堂”,每天5元钱,管3顿饭。
受疫情影响,食堂关闭了一段时间,4月8日重新开放。食堂开门以后,村民们也恢复了送东西到食堂的习惯。仅4月13日,就有4位村民给食堂送去了米面油菜,甚至还有一位村民送去了几套八九成新的外套。“说是家里孩子不穿了,送给需要的老人挡挡寒。”张树亮说,村民送来的米面油,食堂能吃很长一阵子。
这样的事在西焦沟村村民眼中再平常不过。
今年大年初一,村民颜景波急得火上房,他两个月大的儿子的奶粉吃完了,饿得嗷嗷哭。当时村民不能外出,镇上的店铺也已经全部关门。于是,西焦沟村上演全村总动员,许多热心村民打电话联系相熟的人找奶粉。最后,终于找到一家愿意开门的老板,村会计高国庆立刻骑上电动车,来回奔波近20里地拿到了奶粉,回村时已是夜里10点多。
今年疫情期间,西焦沟村村民自发捐款4.4万元,在四里八乡也是数得着的,就连住进ICU的孔庆涛家都捐了款。年前,孔庆涛已经在医院住了3个多月,为筹集住院费,他家几乎借遍了全村,还在网上发起了众筹,但他媳妇还是捐了200元。“当时不想要她的,她死活不肯,说大家都帮她家,这是一点心意。”张树亮说。
以心换心的举动点燃了村民心中的善良与感动。就像孔祥翠,家庭并不富裕,前几年儿子去世,家里只有老两口和一个孙子。4月14日,60岁的她从自家地里拔了些萝卜送到了食堂,“熬着吃、包包子都行,老人咬得动。”前一天,她刚刚给食堂送了两袋面粉。
她的回报缘于两件事。2017年,为了送孔祥翠11岁的孙子上学,村干部先是开车80多里到了曲阜当地的一家学校,事情没办成,村干部掉头去了德州,单程500多里地,回到家时已是凌晨两点多。村里办食堂时,又安排她到食堂做饭,每月工资800元,这让孔祥翠非常感动。
如今,在西焦沟村,互帮互助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每月25日,是村里的理发日。“村里没有理发馆,理发要去8里外的镇上,年轻的还行,像我这样的老头子可去不了。”70岁的曹树成说。去年3月,为了方便老年人理发,村里购买了理发用具。“人人都是理发师,你给我理,我给你理,只要不嫌丑就行。”张树亮说,上次理发日他就给六七个老人理了发。
走进西焦沟村,看得见的是整洁的环境,看不见却又感受得到的,是温暖如春的融融关爱。
农村大众报记者郭杰
通讯员刘新红董传青
新闻推荐
一位位出自平凡的战“疫”英雄,恰是齐鲁儿女道德高度的最好标注 书写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山东篇章
◆近年来全省共涌现出5位全国重大典型和“时代楷模”、17位全国道德模范、9位“最美奋斗者”◆2019年,开展百姓宣讲1.6万...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