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庭儒韵 敝舍书香 记曲阜市孔令绍家庭
本报记者张彦彦
孔令绍是孔子76代后裔。从始祖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到清朝末期2000多年的时间里,孔家取得进士、举人、生员等各级功名的孔子后人达到5000多人,孔氏家族成为中国古代最早形成的文化世家。
孔令绍所在的小家族是旧县户。明朝末年,从曲阜旧县迁到陵城的马家庙村。父亲的高祖孔宪珍边劳动边读书,成为咸丰皇帝御批的七品执事官。后来,他又把4个儿子、8个孙子都培养成文化人。民国时期,经过抗战和内战,孔令绍家族成了“破大家”,可父亲这一代读书的风气依然没有泯灭。
1957年,父亲去世,那时的孔令绍还不到5岁,母亲领着一家人,日子过得很艰苦。那时候,一般条件较好的家庭也很少让孩子上学。“当时,我们家在生产队里连工分都挣不上,母亲仍把我们姊妹几个都送到学校。我母亲是小脚,干不了重活,生产队里就照顾她干点轻活。后来我上了高中,生产队长气愤地说,‘你家连工分都挣不上,还让孩子上学。’因此,就不照顾母亲干轻活了。可是,我们全家都没灰心,起早贪黑,割草拾柴,添补工分,直到我上完大学。”孔令绍成年后,为报答父母之恩,在孔林里立了一通石碑,碑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以羸弱之躯蹚出一线之路,让我姊妹六人有路可走。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力求让子女求知识,使其上小学、读中学、上大学,充分展示出一位普通女性的博大胸怀及远见卓识。”
父亲去世后,孔令绍的爷爷开始教他学历史,学文化,学人生,学“三、百、千”,听《三国》《水浒》《红楼梦》里的故事。在祖父的教导下,孔令绍两三岁就学会了顺着手指关节给别人算年龄、查属相;因为家里的情况,七八岁就独自出去走亲戚,被人称赞为“小大人”。
成年后,孔令绍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40年来传递党的声音从未停歇。上班时,一年作几十场报告,总结推出了姜健、秦裕彦、李嗣强等几十例重大典型和经验。退休后,讲儒学,写文章,做公益,忙得不亦乐乎;央视采访“过年”,中纪委、省纪委采访“家风”,美国电视台采访“儒学”,他事事有求必应。30多年来,从机关到学校,从工厂到农村,从集市到社区,从高校到省城,每年上百场报告,受众几十万人次。一二十年后,有的听众还能说出当时他讲课时举过的例子、用过的警句。
长期以来,孔令绍特别重视家庭建设,离退之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领域的研究,还将自己家庭家风传承的状况和对家庭建设的研究成果广泛地向全社会宣讲。
孔令绍经常说,在家族赓续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支撑。他的家庭至今还保持着一个好传统,每逢孩子将要入学,大人必带他去拜孔庙,从孔令绍的高祖开始代代相传。孔令绍的孙子入学前,孔令绍带他拜完孔庙,写了《代代相传的故事》,讲了9代人与孔庙的情结,发给《光明日报》后,他们赞赏构思精美,随后予以发表。“我的目的是让后代人知道血脉的传承,更要懂得文脉的传承。这就叫不忘初心。一个人、一个民族要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孔令绍说。
在良好家风的传承下,孔令绍的家庭先后被曲阜市、济宁市、山东省以及国家评为“文明家庭”“最美书香家庭”“全国五好家庭”。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曲阜的各个地方讲家风,也曾到全国的20多个省市讲家风。他的儿子孔颖也成了曲阜市家风传承志愿服务队队长,还被聘为“山东省好家庭好家风宣讲团”成员。从去年开始,他和11岁的孙子也一起同台讲家风。中央、省市、台湾以及美国、法国等中外媒体多次采访报道他们的家风和他们祖孙三代同讲家风的事迹。
几十年来,群众都说,在曲阜没有多少人没听过孔令绍的报告或讲座,山东大众网评价他“传递党的声音四十载从未停歇”。
新闻推荐
本报10月25日讯25日下午,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办学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在金水路校区举行。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
曲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曲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