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禅 古代帝王“告太平于天”
山西高平境内仙翁庙发现壁画《唐玄宗封禅图》(局部)。
泰山举行仿古封禅仪式。据新华社
□章夫
古代祀典,最隆大者,莫过于天地之祭;而在天地之祭的诸种祀仪中,最典型、最庄重者又莫过封禅。“封禅”,堪称中国古代民族或国家的最高祭典。
一
封泰山禅梁父上报天,下报地
何谓封禅?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云:“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所谓封禅,便是在泰山上筑土成坛,燔柴(烧柴禾)在坛顶,以祭天,叫做“封”。在泰山下面的小山(梁父)上选择一块地方(称为折)瘗[yì]埋祭品,叫做禅。合而称为“封禅”。
通俗地理解,封禅即是人间“帝王”与天、地通话的一种神圣仪式。
中华先民心中最高的主宰神是“天”,其次是“地”。即所谓“皇天后土”。《尚书·大禹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皇天是至高无上的君主,主宰着人间万民万物,君权是皇天授给的。因此,“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上报天,下报地,以“报群神之功”。
“封禅”实际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一种手段,统治者借这个仪式告诉上天改朝换代,新的帝王是接受天命,代天统治群民。
有学者研究认为,封禅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奠的习俗。可以想象,远古的时候,原始的宗教观念主要是对自然界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崇拜,当人们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像这种繁杂絮多的信仰也得到进一步概括与归纳,由是产生出“天”和“地”的观念。人们把日月星辰归结于“天”,山川湖海归结于“地”,对天地的信仰也慢慢得以形成。
泰山封禅便是这种信仰的一种最具体的体现。
封禅乃是建立于帝王的统治“受命于天”观念基础之上的。帝王也在自己的统治获得一定成绩后,前往“汇报政绩”,以证明着自己的统治受命于天。当然,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即感谢天地之庇护,让国家风调雨顺、民生安乐。
据记载,远古自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传说中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都曾经去泰山封过禅。沿至秦汉,封禅遂成为帝王的旷世大典;至唐宋时代,封禅仪礼臻于完备。
正因为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乱之后,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所以,每一次封禅仪式都是举国关注,分外隆重。
二
封禅仪式
为什么选中泰山?
泰山贯穿山东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莱芜三市之间,古称“岱山”“岱宗”“岱岳”,远古时始称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均见其形,读音为“太”。且“太山”意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春秋时改称“泰山”。
当泰山和封禅连接在一起的时候,神奇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这也是历代君王趋之若鹜的关键。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人们不禁会问,泰山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神山?
五岳为群山之尊,泰山为五岳之长。古人形容“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论高、论大,它不仅在中国大地上轮不上数,就是在五岳之中也仅排位第三,北岳恒山最高,中岳嵩山居中之尊位。
如此隆重的封禅祭仪,为何独独选中泰山?
其实,古之先贤选中泰山之缘由,并不在于其实际高度,泰山在人们心目中,占有众山的至高、至大、至重、至尊的地位,其精神高度已无与伦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只有到“文化”那里寻找答案——我们不要忘了,泰山地处儒家思想发源地——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东临大海,西靠黄河。
孟子有云:“孔子登太山而小天下”。这是其他众山望尘莫及的。
“封禅”一词最早应出现在《管子》中的《封禅篇》。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五经通义》写得更为明白:“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泰山的神性,在历朝历代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印痕。《淮南子·说林》有“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东汉文豪高诱解释称,泰山是“王者所封禅处”,所以“不令凶乱小人得上其上也”。
值得一提的是,“梁父”不是一位姓梁的父亲,而是一座小山的山名,坐落在新泰境内的徂徕山以东。因为与泰山常连在一起提,所以月亮跟着太阳走,沾光了,也一起出名了。秦始皇第一次“封禅”时,就封泰山而禅梁父。汉唐间乐府流行的《梁父吟》,乃脍炙人口的名曲。
我们可以想象,一座小小的“梁父”都如此有名,何况泰山乎?
泰山祭祀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尚书·舜典》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所谓柴,就是燔柴祭天,积薪于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烧之。所谓望,就是望祭山川。这种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说是后来封禅的雏形。《史记·封禅书》中所谓七十二帝王封禅泰山的记载,便是最早泰山山川崇拜活动的记录。
据大汶口文化和传说的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等封禅泰山的丰富资料考证,人死魂归泰山的传统习俗,早已成为泰山一带古民族聚居的一个佐证。这样一来,历代儒生强大阵容的不断扩展,使“泰山最高,上可通天”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泰山一定程度成了代表天地主生主死之神。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这首《望岳》诗,可谓赞誉泰山“五岳独尊”的千古绝唱,也成为千百年来民众最为知晓的最为鲜活的广告。
三
致天下太平
帝王才有资格封禅
对于历代帝王将相而言,走向泰山,正是走向功德圆满的重要标志。他们之中,谁不想成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那一位佼佼者?
封禅的目的是“答厚德,告成功”。也就是去报答上天深厚的恩德,告诉上天自己治理天下的成功。对于历代君王而言,封禅是一种标志——是一种得到上天认可,也希望百姓认可的标志。
古代宗法礼仪程序里,一般帝王是没有资格封禅的,一定要受命于天,奄有四海,致天下太平者才有资格。一些君王面对高耸的泰山,是心虚的——他们没有勇气面对如压顶般的泰山。
也就是说,没有治理功绩的人是不配去面天的。
相传远古时期,黄帝曾登过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除却秦汉以前72代君王例行到泰山封禅以外,之后的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等封建帝王,都争先恐后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
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我们所熟知的以唐玄宗为代表的大唐盛世,有记载,他治下的天下,是这样一个繁华局面:“今百谷有年,五材无眚,刑罚不用,礼义兴行,和气氤氲,淳风澹泊。蛮夷戎狄,殊方异类,重译而至者,日月于阙廷;奇兽神禽,甘露嘉醴,穷祥极瑞,朝夕于林御。王公卿士,罄乃诚于中;鸿生硕儒,献其书于外。”
唐玄宗对这个局面的一个概括性解释是:“莫不以神祇合契,亿兆同心”,而且“斯皆烈祖圣孝,垂裕余庆。”
在唐玄宗眼里,形成这样一个良好局面,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神祇,一个是列祖。难怪公元725年那年,唐玄宗也毫不例外地走向了泰山。
《礼记正义》说得在理:“祭天则燔柴也,天谓日也;祭地,瘗者,祭月也。”原来,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观点根植骨髓,才有了泰山封禅巨大的市场。
2006年,山东泰安在泰山脚下岱宗庙举行盛大仿古封禅仪式。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地名,是人类赋予地理实体的名字。它所传达出的含义,往往奠定了大众对某地的第一印象。在偌大的华夏版图上,却有着很多“名不...
曲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曲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