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箫故里“箫”音低

济南日报 2019-10-22 11:31 大字

□龙潭游鱼

不久前,与嬴秦学者柳明瑞相遇。闲聊中知悉,泰山“吴伯箫先生纪念园”,是柳先生全力促成。我伸拇指点赞,可转念觉得不对劲:散文大家,故乡翘楚,名扬四海,咋就“墙内开花墙外香”?

当年上学和教学时,“吴伯箫”是语文高频词。课文下方介绍作者:山东省莱芜吴花园村人。印象最深的有两篇,《记一辆纺车》和《菜园小记》,通篇歌颂劳动、赞美生活,语言平实,行文流畅,琅琅上口。

2013年,兼任鲁中晨刊执行总编,我策划了一项活动:评选“莱芜十大文化符号”。吴伯箫位列其中,定位“当代文坛的一面旗帜”。

吴伯箫,原名吴熙成,1906年3月生于吴花园村一个半读半耕的富裕家庭。他从小就喜欢干农活。1920年,考入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孔府任英文老师,学生是两位后来名流:全国政协委员孔德懋、末代衍圣公孔德成。1925年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吴伯箫19岁时,被父母召回老家,“逼迫”结婚。洞房花烛夜,他先是对“妻子”刘氏讲道理,继而争吵,始终没有同床。婚后第三天,便辞别回京。1931年夏,他专程回家“离婚”。为争取社会舆论,特意去东关大集张贴小报,宣传包办婚姻危害。不过,两人离婚后,刘氏并未离开吴家。

1938年4月,吴伯箫长途跋涉到达延安。抗大结业受到毛主席接见,并获“努力奋斗”题词。1942年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7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文协委员、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一直任职文化与教育界,成为著名教育家、散文家。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创作散文20余篇,包括《记一辆纺车》等。

吴伯箫名气大,缘其文学著作丰,散文入选课本多。据统计,初中高中选用,一度多达16篇,几乎无人企及;莘莘学子,人人学习品读,有效传播价值高,可谓无与伦比。

有学者认为,吴伯箫散文,是“革命乐观主义”经典。劳动出成果、成乐趣,是享受,最光荣。对人的“三观”塑造,比肩鲁迅、茅盾,远胜武侠“金庸”和言情“琼瑶”。

吴伯箫故居,是个普通四合院。村庄变社区,吴家花园划入城市核心区。三年前,城中村改造,吴家花园整村拆除,吴伯箫故居也在其中。

消息甫出,舆论哗然,有人上书市委。田副书记驱车前往,召集有关部门,与社区沟通交涉,最终保住了“故居”。

难怪,当“莱芜十大文化符号”公布后,实验中学师生寻踪探访,画面那么令人唏嘘:房舍破损,院内杂草丛生,北屋竟有一煎饼摊贩。

记得1994年,红石公园东门一闲置建筑,有关部门拟作吴伯箫展馆,但不了了之。1999年8月,“故居”门厅立碑,标注“市级重点文物”,但形同虚设。

几乎每年的两会,都有建议、提案,或重修“吴伯箫故居”,或新建“吴伯箫纪念馆”,或广场雕塑吴伯箫像……但喧嚣一阵,阒然无声。

还好,所在街道促成一件实事,一初中易名“吴伯箫中学”;民间成立“吴伯箫散文研究会”,编印内刊《箫韵》;“粉丝”热心收藏吴老书籍、遗物……但调门平平,分贝不高,聊胜于无。

吴伯箫与刘氏离婚后,到青岛山东大学工作,结识了郭静君并结婚。此后,就没有回过故乡。

曾有人妄加揣测,言之凿凿:因婚姻与家人闹翻,“文革”蒙冤与老家有关……吴伯箫因此与亲友“结怨”,断绝与家乡联系。

实则,大谬不然。

吴老的第一篇散文《羽书》,就取材故乡的“草把子事件”。

吴老的外甥亓居安,一直在莱芜任教,和舅舅书信往来未曾间断,彼此谈得最多的是教育。他曾介绍,吴老热心接待家乡访客,一直资助家人,还曾邀刘氏去过北京,妻子待其似姐妹。

我的忘年好友陈文中,也是散文作家,他深情讲述了自己亲历。

1981年,莱芜县隶属泰安,陈老师供职县教育局。当年6月,泰安一中筹办《语文小报》,李光璞老师写信,恳请吴老题写报头。得知陈老师去北京出差,托其捎一包泰山灵芝。

找到中科院文学研究所,陈老师见到久仰的吴老。得知家乡来人,吴老特别热情,让座、倒茶、问这问那。并说:“泰安一中李老师的信,我收到了。昨天下午写了几张,已寄走了。”对于礼物,吴老坚辞不收。陈老师好说歹说,吴老方才收下,却硬是塞给50元钱。

刚坐一会儿,办公室通知吴老开会,只好匆匆作别。临走时,吴老嘱咐陈老师次日再来一趟,他要听听家乡莱芜的情况……万分遗憾,第二天,局领导让陈老师去教育部办事,而第三天又必须返回……

1981年冬,吴老给外甥写信:明年春季我可能到山东大学讲课,他们要我逛逛泰山,那样回家就比较容易了,盼望着那样的机会吧!

其实,此时的吴老已身患重病,不久住进了医院,从此一病不起……次年仙逝,夙愿最终未了。

毫不夸张,吴伯箫的散文,是一个时代的坐标和高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了好几代人。

吴伯箫的人生轨迹、散文成就,是国家荣誉,是民族财富,更是其故乡荣耀。人杰地灵。作为故土后人,理应深入研讨,洞悉其成长成才成名的环境、土壤和历程。于内,启智开慧,奖掖后学,以致人才辈出;于外,近悦远来,思慕追梦,方能弘道养正。

鉴往知来。不必“无中生有”,无需“放大效应”;只要固守和整合,让英雄才俊“根脉留故土,精魂驻乡里”。

柳明瑞先生建议继续关注,我沉思后默许,并到“故居”凝望一番——依稀耳闻故乡有“好消息”。

心底荡起一阵涟漪,暗自催发:推崇英雄才俊,“功成必定有我”,务必高调前行。

新闻推荐

葫芦艺术主题音乐会举办

□丁兆霞林茜报道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10月13日晚,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隆重举行了“福路中华”葫芦艺术...

曲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曲阜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