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带渐宽终不悔 忆《日照市志》的编纂
邓撰相
可能因为好舞文弄墨,在报刊上发了一些大大小小拙文的缘故,1983年由中学调至县志办公室。
对此我一窍不通,早到并主持工作的丁主任说,“县志办公室的工作是编纂新县志,这是全国统一部署的一项新工作。我们的任务,是要编一部记载从1840年一百多年来各个方面史实的志书。”
这真是一片陌生的天地。随着办公室人员的到位,便首先开始学习,学习编纂志书的意义及有关知识。
在此基础上,结合日照实际,编制《日照县志》篇目。这是编好志书第一项工作,纲举才能目张。如同工程建设的蓝图,只有绘制出一幅能全面而恰切地反映出日照这段历史的蓝图(篇目),编修志书才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志书的质量也才能保证。
篇目不仅要全面反映日照的历史史实,还要突出日照的特点,让志书有个性。经分析研究,我们在一般县志篇目的基础上,对日照港口的记述,采取了升格的办法。
按正常记述方法,日照港口仅是交通志中一节。但在我们日照,自然港口众多而且历史悠久。新建的石臼港(后改名日照港)规模大效益好,对于日照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给以更大的空间,浓墨重彩地去记述,才能真实地对其加以反映。
于是,我们打破惯例,将其分离开来,作为与交通运输编平行的一编,下设四章九节。这样,就可全面记述日照港口的历史,日照港的建设、生产与管理、经济效益等方方面面。
此事,受到省史志办领导的肯定,后来,在我发表在《中国地方志》的论文《论“升格”》中,也作为例子,加以引用。
编好各部门志十分重要,既为各部门留下一部可供咨询的志书,也是县志编纂的基础。但一县五六十个部门,又是一项新的工作,不仅费时费力,又不能与别的工作那样马上见到效益。所以发动工作非常困难。于是,除县领导大张旗鼓地开会发动,我们不断去各单位催促之外,又由政府办公室出面,聘请了五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成立督导组,他们不断地去各部门督导。
编志,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有其特殊的体例与记述方法,各部门编志人员,原来对其一窍不通,要他们掌握编志技能,必须对其培训,这是一项重要而又刻不容缓的工作。
当时全国刚开始修志,编志知识方面的资料十分缺乏,又没电脑,没互联网可查。无奈之下,就自己动手,到处搜集材料,编了一本十多万字的《编志手册》,以此作为编志人员的学习教材,不断地举办学习班,对编志人员进行培训。“手册”不但满足了自己县培训的需要,出乎意料的是兄弟单位还如获至宝,纷纷前来索求。连印六万余册,仍抢购者众多。此书几乎发遍全国各史志办。后又应各方要求编了“续篇”,共二十多万字。
为了宣传日照史志,引起社会上对日照古今历史的兴趣,办公室还编印了刊物《日照今古》,广为发行。刊物每每出刊便争抢一空。至今有人还将其作为重要资料珍藏。
其间,我们在辅导各分志编写的同时,开始了资料的搜集工作。因当时无互联网可查,一切资料只能靠编志人员四方奔波,广征博采。采取“出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方法,查阅典籍,考证轶事。于是,废寝忘食到北京、南京、济南、青岛等图书馆、档案馆,在故纸堆里查询、记录、复印各种材料成为常态;到各地寻访知情老人,争分夺秒,抢救资料,更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寒来暑往,历尽艰辛,经过几年的奔波,征集资料2000余万字,加之各部门分志送来的材料,几千万字。编修志书的宗旨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为了掌握真实的资料,必须耐着性子,俯下身子,进行反复筛查,认真核实,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任务艰巨而复杂。
这时50多个部门的专业志,也基本进入杀青阶段,但,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各部门对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专业志的质量也高低不一。
为保证专业志质量(也是县志质量),一方面帮他们克服早完成早散伙的急燥情绪,安下心来,树立不编出好志不罢休的决心;一方面,还要深入下去,反复帮他们修改。
就在这时,在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后,又让我出任日照县志(后改为市志)的主编(之一)。此时此刻,我既对领导的信任心存感激,又深感责任之重大。因为这不是一般书籍,是由政府出面主修的官书,是要有益当代,惠及后人的千秋之作。于是,感到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工作起来,如履薄冰,下决心尽其所能,与同志们一起,编出一部翔实可信,内容丰富的志书。
我知道,作为一名志书的主编,如同一名指挥员,只有精通战法,才能夺取战斗的胜利。所以,自己十分注重学习并探讨志书的编写方法,除不断参加各地的编修志书的研讨、志稿的评论等学术研讨活动之外,还先后在全国十几家史志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参加志书的研讨,撰写的论文两次荣登由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主办的全国唯一一本大型地方志刊物《中国地方志》。后来,试写出《日照县志》(后改为《日照市志》)的重要章节《概述》初稿后,向省史志办专家请教,受到他们的好评,并出乎意料地由著名史志专家王复兴先生推荐给湖北大学主办的《史志文萃》全文发表。
1988年6月始,《日照市志》进入编写初稿和总纂合成阶段。三年之内,实行责任到人,一包到底的办法,来保证志书的进度与质量。就这样,又历经三年多,几经试写、评议和研讨与修改,终于写出百多万字的初稿。
期间,由于1985年5月日照撤县改市,1989年11月,又升格为地级市。按市领导要求,《日照县志》更名为《日照市志》,并两次将志书的下限延伸。这,不仅要两次对志书的结构进行调整,还要搜集补充大量资料,对一些数据也要进行重新核算。这,大大增加了工作的难度,推迟了完稿时间。但却充实了志书的内容,增加了志书的实用价值。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历经八年,两千多天的辛勤劳作,50多部专业志终于完成,共600余万字。一百多万字的《日照市志》也于1991年6月完成送审稿。9月13日,召开了由省与兄弟史志办领导与专家参加的志稿评审会。
为及时宣传日照的崛起,又编辑出版了大型画刊《崛起的日照》,以大量生动的图片与翔实的文字,介绍崛起的日照的方方面面,时任省委副书记苏毅然为画刊题写了刊名。画刊出版后,受到领导的肯定与读者的欢迎。
回忆《日照市志》的编纂过程程,我深深地感到,《日照史志》自始至终,一直是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进行的。开始,由主要领导牵头成立了编委会,多次召开会议决策有关修志的重大问题。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史志工作的汇报,并作出了搞好史志工作的决议。县(市)各部门领导也给予大力支持,选派了百多名得力人员参加修志,并牵头负责,从组建班子,培训队伍,到征集资料,编写初稿,直到出版印刷,整个编志过程和志稿的字里行间,无不凝聚着各级领导和百多名修志人员的心血与智慧。不少老干部、知名学者和社会贤达,在修志过程中也给予大力支持,作我们的顾问,与我们共商编志大计,还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给予切实的指导。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的张传玺教授、姜宝昌教授与王玉琦、袁兴中老师,有的亲自编写了志书部分章节,有的对志书的章节进行了修改。省、临沂地区史志办的领导,更是关怀有加,为志书的修改付出大量心血。
所以,《日照市志》,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是大家心血的结晶。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们深知,由于志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资料浩繁,牵扯到方方面面,具体从事编修的我们,由于水平所限,又没经验,志书虽然出版,仍问题不少,不尽人意。每每想起,总深感遗憾,惴惴不安,可又无回天之力,只有请读者原谅了。
新闻推荐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以民为本,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6月5日,在光明网、中国孔子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讲好中国故事—...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