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南广场扩容助力“泉·城”申遗
21日上午,芙蓉街石板铺装接近尾声,大部分街面已冲洗出石板原色,一些工人提着水壶小心地往石板缝隙灌注填料。原本繁忙的工地上,施工声音反而愈发嘈杂——部分业户回来了,他们要借着这次芙蓉街大修改头换面,还有业户要从这次改造中感知到芙蓉街的变化借此改换业态。随着芙蓉街提升改造工程的进行,府学文庙南广场的初步整治方案也出炉了。
[新进展] 芙蓉泉边将呈现“杨柳低垂”景象
芙蓉泉边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此前为了抹平泉池和沟渠表面,施工人员将新泉和沟渠内泉水抽干,不到半天工夫新泉的泉眼又开始源源不断往外涌泉,一副“泉眼无声惜细流”的景观,它的泉池有一级小台阶,设计的初衷就是让游客能够亲水。
清华同衡规划院城市修建研究所所长袁路平表示,芙蓉街发现的新泉备受瞩目。为了它,芙蓉泉还被降低到历史上芙蓉街的高度,与它无缝衔接。客观看,但它依然是一个小泉,它的展示方案不能喧宾夺主,芙蓉泉小广场的设计始终要以芙蓉泉为核心。“依照济南的名泉保护规定,新泉要保护好还要展示,还得不影响通行,就得对泉池做反污染处理,防止垃圾污水污染泉水。”袁路平表示,芙蓉泉小广场的景观提升,除了芙蓉街同款老石板铺装,两泉、泉标之间还将引入绿化。“老城泉水水位高,像樱花、桃花等观赏树种不抗涝、难活,最终选定引入杨柳,因为济南曾被老残点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栽种一棵柳树,春夏秋三季,杨柳低垂,柳梢入水,这番景象与老城相互衔接。”
此前,在路西侧发现的古水道和青石板的展示方案也在袁路平的设计规划中。“原则是保留原貌展示,对景观进行清理后,设计透视展示,比如安装承重钢化玻璃,让游客低头见景。同时在边上设计铭牌,讲述这段遗迹的前世今生。”
[新思路] 文庙南广场为“泉·城”申遗完整保护遗迹
芙蓉街大修除了对管线和地面进行整修外,北头的文庙南广场也纳入了一体设计中。据悉,文庙南广场将进行扩容,范围大致增加一倍。其中文庙南侧的花坛将拆除,为游客留出足够的空间,在文庙歇脚、感悟历史。其次,该处的一处变电站也将进行迁移,扩大广场空间。
21日上午,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所长朱磊前往府学文庙南广场勘察现场。他表示,济南正在进行“泉·城文化景观”申遗,任何一点古迹对申遗都是极其宝贵的,“设计一堆假文物固然简单好看,但远没有那些真正见证过历史的遗迹有说服力。”
目前,南广场主要有3处遗迹:西侧梯云溪西支路遗迹、北侧一片明代石板遗迹、东南-西北走向最后进入文庙的暗渠。经过施工人员勘测,梯云溪西支路遗迹向南延伸到6米远左右一处老井,遗迹总长度约10米。“对于它主要是加固支护后展示,因为年代比较久远了,如果游客多,会造成遗迹的损坏。”朱磊说,整段全部露出后,再详细设计。
暗渠被石板覆盖部分将原貌保存,南段黑色胶管连通的位置考虑设计亲水平台。对于清代石板,朱磊认为,整个广场表面铺装尽可能与它们保持风貌一致,但它们的古朴气质是最令人瞩目的。
[新变化] 有回归的店主表示要借此改换业态
近日,在芙蓉街上忙忙碌碌的除了施工工人还有部分业户,他们希望赶在重新开街前给店铺重新装修。经营文创产品的朱先生打算给店铺换一个古风招牌,门脸也准备增加一些老城元素。他说,在这条街上经营了那么多年,就尽量跟着老街共进退吧。
曾经营奶茶店的思慧除了装修外,还索性卖掉了全部设备,此次开街后将不再卖奶茶。“我们跟一家文创产品签约打算做文化餐饮,以后我们店里不仅有咖啡、冷餐,更有各种有趣新颖的小玩意。”她家装修目前已经进行了大半,预计能与芙蓉街同步开张。 (记者刘杰)府学文庙南广场将扩容 记者王锋 摄
【芙蓉街口述史】
说到龙文化,府学文庙堪称“橱窗”
龙的图案形象达15000余处,在全济南数量最多、密度最大
济南府学文庙创建于宋熙宁(公元1068-1077年)年间,元末倾塌,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建。自明初至民国,历代对其增修或重修达30余次。据考证,目前分布在全国已知尚存的22座文庙中,除山东曲阜孔庙、江西萍乡文庙、南京六合文庙、苏州文庙外,其他大多数文庙始建年代都晚于济南府学文庙,可见济南府学文庙地位之重要。
民国时期,废除科举,府学文庙逐渐败落。由于连年战争,新中国成立前,府学文庙已经被严重破坏。此后又改为礼堂、小学。上世纪80年代初,府学文庙大成殿就已是一座空房,2004年4月记者前往探访时,大成殿被密密麻麻互相交错的钢管支撑着,以防倒塌。泮池里的水也很脏,漂满杂物。大成门屋面杂草丛生,影壁的三分之二墙体甚至已成为一家理发店的后墙。
2005年9月10日,府学文庙“千年大修”正式启动,大成殿原地“抬升”。历时5年,2010年9月28日,完成大修的府学文庙对社会开放。
1940年出生在芙蓉街50号院的刘树林,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关注着府学文庙的命运,他告诉记者,小时家穷,所以他一开始在不收学费的私人学校纪氏宏道小学上学,后来纪氏宏道小学被并入了府学文庙内的芙蓉街小学。刘树林就转入到芙蓉街小学读书,1952年从那里毕业。他回忆,“那时候大成殿是被学校当做大礼堂用的,里面的孔子像在济南解放不久就被拉倒了。另外,学校还在大成殿西边搞了一个用砖头和水泥砌成的舞台,我们听报告、演节目都在那个舞台上。”刘树林说,“大明湖南门前的牌坊是1952年从府学文庙迁出去的。这个标志性的牌坊原本是木头做的,几年后腐烂了,又用水泥做了一个。上世纪60年代中期,府学文庙内改成大明湖路小学。后来因为大成殿十分破败,所以在其南侧砌了一堵墙,以保障学生安全。”
家住芙蓉街69号院的张洁贞生于1963年,等他上小学的时候,府学文庙内的学校已经改名成了大明湖小学。他告诉记者,那时候大成殿依然是学校开会、搞文艺演出的地方,“后来挺有名的‘铁牛’就在文庙东门的水道边,我们上学放学路过就去摸一把,都被我们摸得发亮了。”
府学文庙大修期间,挖掘清理了众多石碑,如今都竖在府学文庙内。有意思的是,府学文庙和中国传统的“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据工作人员统计,分布在大成门、大成殿及其他各单体建筑正脊、垂脊、勾头、宝顶及匾额上的行龙、正吻、走兽、团龙、草龙、垂兽和套兽等龙的图案和形象多达15000余处,府学文庙也是济南市龙的图案、形象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古建群。 (记者钱欢青)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12月21日讯(记者周惠娇褚思雨通讯员林通)21日,2018孔孟之乡文化产业创新论坛在济宁太白湖新区举行。...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