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孔子离我们更近些
□张慧泉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用体感法和人文主义的视角去理解历史,总会有些不一样的体悟。比如孔子。
历史上的孔子印象,有他自己“丧家犬”的自嘲,有时人“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推崇,有学生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景仰;有司马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可谓至圣矣”的敬重,当然也有五四时期的“盗丘”之谓,批判他“遗祸及万世”,说他是“历代专制之护符”;更有今人重新审视传统的反思与自信,并身体力行,以使孔子由古代而现代,由中国而世界。其间,孔子从人变为神,再从神回到人,角色多样,他是仁爱的圣人,是智慧的先师,是前进的障碍,是精神的归宿。
近年来,对于孔子及传统,总会有一些新的解读出现,在多元文化的交汇和融合中,人们渐渐把孔子当成一个人来看待,而不是一个神像,态度更人文,视角也更多样化。李零为了写出“真孔子”,秉持“去圣”的基调,既不捧也不摔,将孔子还原为“丧家狗”,即颠沛流离的知识分子,道不得其行的理想主义者,是心怀抱负,但却无力实现的失败者。他说:“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是普通人,喜怒笑骂,毫不遮掩。谁说伟大导师就得高大全,圣门弟子就得身披光芒?他
们师生在一块儿,学生顶老师,老师骂学生,都被记下来。”使孔子的形象更加生动,更加质朴。更有导演胡玫,以“世界视野”和“今人视角”来诠释圣人孔子,将孔子一路从圣坛扶进凡间,虽衣衫褴褛但神情坚毅,真实可感。
而在孔子画派画家郭德福心中,对于孔子,自有另一番追思。为了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孔子,被誉为“孔子画派”的国画家郭德福,耗费十年心血,以己心度彼心,数次行走在山东、河南的大地上,循着孔子成长、生活、周游列国的足迹,行程一千余公里,遍寻遗址遗迹,用身心与2000多年前的孔子对话,来还原生活中的孔子形象。因此,国内第一部大型水墨连环画《孔子画传》,即定位于生活中的孔子,而不是传说中神化的孔子。
《孔子画传》中的孔子,不再是至圣先师像中那位浓眉长髯的老者,而是极具生活化的,有烟火气、接地气的山东汉子!从备受父母宠爱的童子,到与母亲相依为命的青年,到颠沛流离的中年,再到白眉雪髯的老者,串联起孔子一生的主要事迹,形象也因此更加具化,竟是作者大量采风曲阜当地各年龄段男子的形象,以遗传学为依据创作而来的。
郭德福画笔下的孔子,不仅是飞毛腿,还是大力士,据说他跑得比兔子还快,能双手举起关城门的粗大门闩。他具有高超的驾车技艺,经常驾车奔驰,享受尽情放纵的生动瞬间。他善射箭,喜欢与友人一起比赛,史书有载,曲阜的老百姓曾聚集于矍相园林争观孔子射箭比赛的场面。他喜欢诗,爱学琴,会谱曲,学起音乐来,专心致志,不达意誓不休。他还喜欢观看当时流行的“蹋踘”(即蹴鞠),并为之着迷。
孔子还是一位好父亲、好祖父,他给女儿、侄女找女婿,陪着妻子堆雪人、燃爆竹,和女儿女婿一起植树,和孙子子思一起读诗,享受天伦之乐;他是一位好老师,关爱学生,带着学生去爬山、游泳,还带着体弱的颜回一起跑步锻炼身体。或许,这位一生都在求学传道以济天下的智者,正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如同我们所有人一样,在窘迫、困苦、挣扎与坚持中,去努力地攫取生活中那一刻刻珍贵的小小幸福吧。
孔子更是一位好官员,在其位,谋其政,政绩突出。他讲求节俭,任鲁国大司寇时,不讲排场,不比阔气,出行坚持“乘柴车而驾驽马”;针对齐国“奢于台榭,淫于苑圃”的情形,建议齐景公“政在节财”。他为官时还一力打假,使卖注水羊肉的商贩从此不敢再做制假贩假之事。他还提倡环保,《论语》中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记载,意在养护自然资源,不能竭泽而渔。
这样生活化的孔子,也是最陌生化的孔子,却使孔子以一种更加亲切的方式走进当代人的心中。
新闻推荐
晚报讯(记者刘琳通讯员魏林芝)暑假生活,是每个孩子最快乐、最难得的清闲惬意时光,也是学生们提升自己、充实自我的...
曲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曲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