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套呼唤“葫芦娃”

大众日报 2018-07-09 06:22 大字

□本报记者张晨常青

王浩奇孟一

本报通讯员梅花

“铁拐李从这过的时候,低头看见我们这一片儿人杰地灵,充满仙气,觉得是个好地方,就丢了一颗葫芦籽儿下来,村里就开始遍地长葫芦,葫芦套就这么来的。”5月19日,在葫芦套村村口,王翠香大娘热情地向几位游客聊着村子里流传的小故事。

沿着王大娘指的路走进村子,一个背着古城墙的蜗牛雕塑引人注目,这是“国际慢城”的标志。2015年,曲阜“九仙山—石门山”片区正式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是世界第一家文化国际慢城。

葫芦套村作为慢城片区的一部分,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村里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这让62岁的李桂莲大娘在自己家门口摆起了卖山货的小摊,她边麻利地择野菜,边笑着说,“前几年,村里都是土路,晴天是土,雨天是泥,可不好走咧。开始搞旅游之后,重新修了路,进出方便多了。”

好山好水好文化已经被一些追求生活品质的城里人“盯上了”。一对近80岁的老两口,在城里住得不顺心,租下李桂莲家的房子,已经在山里住了两年了。

“这边生态环境好,森林覆盖率高,是天然氧吧,你看这周围,有青山、有绿水,还有文化底蕴,来到这里以后不自觉地就慢下来享受生活了。”曲阜孔子文化国际慢城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孔德强说,“我们特意成立了公司来开发建设。”目前,公司租用了葫芦套村闲置的8处住宅进行改造,打造了八间各具特色的“漫客仁家”民宿小屋,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然而这个100多人的村子只剩下3个年轻人在村里住,一个开农家乐、一个养蜜蜂,还有一个白天在城里上班、晚上回村里住。因为没有年轻人,这里的乡村旅游业态丰富不起来,发展的思路也活跃不起来。

来自济南的张西西是个乡村游爱好者,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她一到节假日便拖着箱子往村里跑。在她看来,葫芦套村拥有极好的生态环境与文化底蕴,但这里的旅游产业发展目前停留在传统农家乐的模式,缺乏创意和更符合年轻人定位的专属定制,相关配套设施与服务业的发展也稍显滞后。

“漫客仁家”的“90后”店长宋亚凤也有同样的感受,但她坦言不是不想做,而是没有人去做。“葫芦套村的民宿符合当下的旅游潮流,具有前景,但缺乏年轻人的加入是个短板。”宋亚凤告诉记者,前几天山东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想来做义工,共同探索发展思路,“但这样的人太少了”。

“村里剩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孩子,没有年轻人哪来的新思路啊。”龙尾庄村(葫芦套是龙尾庄的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徐宏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他认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与有力支撑,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年轻人回村。

“乡村振兴为年轻人振兴,也靠年轻人振兴,葫芦套盼着更多有本事的‘葫芦娃\’回乡大显身手,村里会提供政策支撑和资源优惠,帮助年轻人成功创业。”徐宏说。

新闻推荐

课上用山东话朗读《诗经》 张国立用“温柔”形容孔子

晚报讯(记者颜慧)本周日21:10,文化教育公开课《同一堂课》将迎来张国立和张悦然这两位“代课老师”。其中,张国立...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