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庙里”到“网里” 小手艺变成大产业

大众日报 2018-07-09 06:22 大字

◆乡村振兴进行时□本报记者姜国乐李扬

孟一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梅花

“每天凌晨,一拿到数据,我就开始忙活了。分析销售情况,研判市场动态。”当记者惊讶于作为总经理的张凯能够每天坚持分析数据时,他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互联网产业更新迭代太快,一家企业一夜之间可能就垮了。为了咱这大家伙儿的事业,辛苦一点儿应该的。”说完,他笑着指了指自己的黑眼圈。

张凯是曲阜市鲁城街道办事处林前村天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孔府印阁”是公司旗下的网店。网店目前每天接到6000多份订单、卖出2万-3万件产品,去年一年,创下近1亿元的销售额。一串串耀眼的数字,得益于林前村悠久的印刻文化。

曲阜市林前村因临近孔林而得名,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作印刻的手艺。

村民们在孔林、孔庙等景区附近摆摊儿卖印刻,以10元两三件的低价卖给游客。“当时村儿里很多人在靠印刻维持生计,印刻是卖出去了,但咱的手艺可不止这个价钱,传播印刻文化更是无从谈起。”林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孔祥龙说。

摆摊儿卖印刻的生计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网店的开张。

家里几代人都从事印刻工作,浓厚的氛围让张凯从小就耳濡目染。恰好“小张总”学的是计算机专业,2008年,在外闯荡3年的张凯回到家乡,开起了印刻网店。

“孔府印阁”网店刚一上线,就有用户咨询并下了单。但好景不长,“当时只是一点点扩大生产规模,与当初传播印刻文化的设想相去甚远。从2008年到2012年,网店仅能维持收支平衡。”他说,2012年后,“孔府印阁”找对了路子,网店开始红火起来。

“学徒培训半年就可以接单生产,但要把这门手艺做好,可不容易。”张凯说,曾有一位客户,定制了一款千字文印刻,这对刻印手艺要求非常高。普通印刻需要个把小时,而刻制千字文,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都需要10天时间。面对用户多元化的需求,张凯组织专业生产车间和客服团队应对网店面临的挑战。

林前村共有2800多名村民,其中有超过1500人从事传统文化产业工作,包括印刻、楷雕、尼山砚、汉服等,在“孔府印阁”工作的有三四百人。张凯说:“在这工作的人,一年赚6万元是最普通的嘞!越有本事的,赚得越多!”年轻人在这儿可以做印刻师傅、客服等工作,不少外地年轻人也慕名来此工作。

印刻卖得好,也让印刻文化有了传播的土壤。在售前,客服会认真与用户交流并收集相关数据,并以此作为定制服务的基础。例如,企业定制的印刻,会附赠关于“诚信”的知识卡片。学生使用的印刻,则会附赠与印刻书画相关的知识卡片。据张凯介绍,未来还将推出更多有关《论语》的印刻系列。

虽然互联网企业迭代迅速,但只要密切关注用户和市场,也可以发掘不少商机。张凯介绍,“去年年底,我们发现学生用的印刻销量直线上升。因为之前没作过了解,公司立马组织客服团队回访相关用户。调研后得知,当时很多地方的学生需要印刻参加书画考试。当我们发现这个商机时,迅速准备了一批学生考试专用的印刻,销量非常好”。

■记者感言文化化人也化“金”

在林前村,文化兴则产业兴。传统文化对林前村的浸润已久,电子商务让古老的手艺重新绽放光彩,更让流传千年的印刻文化借助网络空间得以传播。

文化如一杯香茗,滋养精神、涤荡心灵。传统文化并不脱离生活,印刻的流行,足以带动印刻文化的传播。若想避免“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就要发扬“敢为人先印乾坤”的进取精神,主动了解市场,整合文化资源,打通线上线下。文化的振兴带动产业的振兴,“钱袋鼓起来”,也具备了让“脑袋富起来”的条件。因村制宜、因势利导,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发掘并把握好最亮眼的特点,振兴则指日可待。

新闻推荐

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报通讯员李吉民周远彬日前,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落下帷幕,日照市科技中等专业学校参加7个项目的角逐,勇夺2金5...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