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40年前参加高考,女工变教授:“还想再读几年大学”

齐鲁晚报 2017-06-01 13:26 大字
故事主人公梁如霞

原山东经济学院法学院院长,现已退休。1955年出生,1975年高中毕业后进工厂当了近三年工人,1977年冬天参加高考,考入曲阜师范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前身)。

“没上够,觉得四年太短了,多想再上几年大学啊。”62岁的梁如霞,想起40年前自己考上大学的往事时,脸上有怀念也有酸楚。

梁如霞在大学期间和同学的合影(右二)

本报记者郭立伟

辅导上课,老师脚跟边都坐满了人

梁如霞是青岛人,1975年高中毕业后,她20岁。“当时知识青年都‘下乡\’,青岛有个政策,每户子女可以留一个,我是老大,就留在青岛,进了当时的青岛低压电器厂当工人。”

“1977年10月份,《人民日报》突然发了大篇的报道,说是恢复高考了,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个没什么大的概念,就是觉得,好像终于有个地方可以好好看书了。”梁如霞想起当年的自己,仍然觉得可爱,“那时对知识的渴求,你们现在年轻人可能不懂,那时的知识真是匮乏。想要看电影,就那几部来回看,《地道战》的台词都背得滚瓜烂熟,一本书大家来回翻得烂烂的,只要有字的东西就反复看。”

恢复高考那一年,工厂上班的时间是早上6点到晚上6点,12个小时,但早上四五点就得起床,走着去上班,还经常加班加点。梁如霞初中、高中期间,用现在的话来说也算是“学霸”,恢复高考的消息一放出,她当时的高中老师就托人找到她,说学校里办了个辅导班,让她去听课。去听第一堂课的时候,梁如霞印象深刻,“那一天我晚上6点下班后,走到学校一进教室门都吓坏了,满屋子乌泱泱的人,窗户上都骑满了人,数学老师在讲台上讲课,脚跟边都坐满了人,挤都挤不进去,大家都知道这是高考改变命运的时刻。”

“年轻人可能不理解,现在,是让你们看书就行了,什么也不用你们干。我们那时候可不是这样,要等所有的事情都干完、没事了才能看书。晚上看书还浪费电,不少人只能抱着电线杆子看书。”没书读、没娱乐,每天只能机械地干活,那种“饥渴感”让梁如霞郁闷不堪,“想想有一个地方可以天天看书,以读书为职业,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所以,每个人都想考考,说不定自己就能行。”梁如霞感慨道。

工作干到7点半,8点去高考

高考那天是12月9日,早上8点考试,但她6点还得上班。梁如霞先干活干到7点半,把活都派下去,穿着工装戴着工帽,就去了当时的考场青岛十九中。“一进门才发现,我的课桌上有个很大的窟窿,字都没法写。”梁如霞就去学校后面一个小电器厂,向工人师傅要了个硬纸壳子,结果硬纸壳子上有关于欧姆、电阻的符号,“我记得那次考的是政治,经过考官的重重检验,觉得这些符号用不上,才放我进去。”

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梁如霞一口气填了山大、复旦和北大,“说实话当时都不知道还有啥别的学校,”她不好意思地笑笑。等结果出来,才知道自己考上了曲阜师范大学。“老师夸我作文写得真是棒!但是我数学就不行了,才考了20几分,log10是啥都忘记了,立体几何那些图形也大都不认识。”

数学一旦放下,就很难捡起来了,仅仅一两个月的备考时间,让很多人猝不及防。“那时候想准备也没教材、没复习资料,备考的时候,数学就拿出高中的教材翻翻,地理对着家里的大地图瞅,历史是看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政治是艾思奇的哲学,背当时的政治路线,考试时我连标点符号都没错。”而且,每天还有1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备考时间少得可怜。

大学虽然考上了,但去不去上大学家人都很犹豫,“家人不希望我去上学,女孩子家虚岁23都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了,等我大学毕业就二十六七了,当时的话来说就是‘老姑娘\’了,他们都担心我找不到对象。”还有就是对未来的前途也看不明朗,假如大学毕业后再“上山下乡”,梁如霞珍贵的青岛城市户口,可能就会成为农村户口,可能再也迁不回来了。“但是我就要去读书,一定要去读书,必须要读书,我报的中文,就是很想看书,”梁如霞志愿坚定,一口气说了三个“要”。虽然那时留在城里当工人,对很多人来说就是最好的选择。

梁如霞考上大学的消息,风一样传遍了当时她父亲所在的工厂。“哎呀!你闺女实在太厉害了,2000多个工人的厂子,就考上了仨,你快让闺女去上吧!”梁如霞的父亲一进工厂,工友们便七嘴八舌涌过来祝贺,父亲的眉头才舒展开来,同意梁如霞去上大学。梁如霞下面还有弟弟妹妹,妹妹比她小两岁,却没有参加高考。“那时尤其是女孩子,这么大的年龄,去考试的真的少,别人会觉得有点‘楞\’,”也因为这样,梁如霞和自己的弟弟、妹妹有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考试不是重要的事儿,读书才是”

虽然1977年参加高考的有570万人,但最终录取的却不到30万。“那时候,所有人都想去试试,真正考上却是难上加难。”梁如霞记得高考期间,自己旁边有个男生,大冬天戴着棉手套,别人在答题他就“咚咚”敲桌子,几乎只字未写,等能交卷的时候匆匆交上试卷就走了,“这些人有可能就是想来试试,却并不如意。”考上大学的人,几乎都是从未间断学习的。

但进了大学,梁如霞才发现真正考上的人,高手如云。“同学之间年龄最大的有三十六七岁,孩子都上初中了,小的只有十六七岁。有些学生比老师水平还高,上课提问老师答不出来是常有的事儿。”大学里除了看书就是看书,通宵达旦,教室里不熄灯,11点了等着辅导员来赶,回到宿舍继续看书,后来,学校想了一个招儿,11点时熄灯半小时,有些同学太困了没熬过这半小时就睡过去了,但也有人继续去洗手间、走廊看书,“你们年轻人可能不理解,很多现在的大学生只有快考试了才熬夜玩通宵,那时候对我们而言,考试反而不是重要的事儿,读书才是。”

1981年冬天,梁如霞大学毕业,分配到山东经济学院。1982年3月,梁如霞正式参加工作,在基础课部当老师,教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后来自学了法学。2000年,学校扩招,专业扩大,学校在基础部经济法教研室基础上,成立法学系。梁如霞被学校任命为组建法学系的主要负责人,后担任系主任。2003年法学系升格为山东经济学院法学院,梁如霞任法学院院长。通过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短短十年,法学院从无到有,2005年就有了法学硕士点,2010年建成法学硕士一级学科,并把民商法学建成了省级重点学科。说到过往的工作,梁如霞的脸上流露出欣慰和自豪。

2011年,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财政学院合并为山东财经大学,梁如霞不再担任法学院院长,接受任命担任了山东财经大学第一届教授委员会的主任委员,2015年退休。

现在想起来,梁如霞还稍微有些后悔,“自己年轻的时候也许应该更努力,读的书更多一些,这样可能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就更大一些,自己的人生也更有意义一些。”梁如霞也曾想过,假如自己不考大学,会是什么样的人生?可能也会像弟弟妹妹一样,当工人,后来经历“下岗潮”,然后自己寻找出路,人生可能会比现在曲折很多。但是,梁如霞也知道,自己本来就是“想干点事儿”的人,“如果没有恢复高考不能上大学,我可能会当个诗人吧。总之肯定不能只是机械地干活”。

高考故事

新闻推荐

山东9所高校计划在泰安市招150名免费师范生 毕业后在省内农村学校从教不少于6年

□石帆/制表本报5月24日讯(记者徐文莉)近日,省教育厅发布2017年免费教育师范生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今年全省9所高校计划招收3000名免费师范生,计划给泰安市的招生计划为150人。根据通知,今年培养学校...

曲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曲阜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