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圣灿:言传身教构建重教家风
桃李天下甘于付出
桑圣灿的父亲桑炳琪出生于1906年,6岁时上了私塾,1921年高小毕业后考进菏泽师范讲习所。
“听父亲讲,当时国难当头,学生都抱着读书报国的心态,学习勤奋刻苦。1924年,父亲被分配到小留镇杜胡同村当了一名乡村教师。”那时候的乡村教师都是以前的老秀才担任,只能教学生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不能教新学。桑炳琪去了之后,只有他一名教师,学校就设立在一所破庙里。
无论生活多么艰难,父亲都没有间断学习和教学。在桑圣灿印象里,父亲白天教学,晚上就住在那里,自己烧火做饭,平日节衣缩食。然而最让桑圣灿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常年伏案写作的背影。昏暗的灯光下,一个有些弯曲的背影,成了桑圣灿不可磨灭的记忆。
1930年,父亲回到自己村里教学,教室是用自家的三间土屋,桌子和板凳都是学生自带的。“当时贫苦学生多,父亲对所有学生都免除了费用,实行义务教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就停课了。直到解放以后,父亲在康庄小学做代课老师,教育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
学无止境不断提升
“受父亲的影响,我也走上了三尺讲台。”桑圣灿中学毕业后正好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在家劳动了十几年。“在家劳动期间,我有空就看书。第一年恢复高考时,山东省文科录取率才3%,我之所以能考上,跟父亲的教导分不开。”桑圣灿说,他之所以能对教学“一往情深”,原因是父亲潜移默化地教导,“父亲的古文功底扎实,经常教导我们多读书,多学习。”
“我自学参加了高考,考进了菏泽师专中文系,后来又考进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桑圣灿最初在郓城一中教学,后来去了师专附中,1986年被调到菏泽一中担任语文老师,这一教就是二十多年。无数个日日夜夜,桑圣灿都伏案奋笔疾书,多少个春夏秋冬,三尺讲台就是他绽放梦想的舞台。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是桑圣灿仍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家风重教薪火相传
“‘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桑圣灿说,“我成为一名老师之后才懂得父亲话里的意思,立志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去关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
大哥桑圣耀是新中国招收的第一批大学生,后来进入光明日报做了一名记者,60年代回到家乡菏泽,在菏泽师专附中担任教导主任。桑圣灿说:“从大哥以前拍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当时的学生穿军装上课。”桑圣耀笑着说:“我们一家很多人都和教师这个职业有不解的渊源,现在我的两个儿媳妇,大哥的三儿子及孙女都是教师。”
“师道千秋”是桑圣灿最喜欢的几个字,父亲不善言谈,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了很多人。父亲一生任教,让桑圣灿懂得,教育过程是快乐的,培养出民族的栋梁之材,才能无愧于“民族魂”的称号,才能做一个太阳底下幸福的教师。
记者张品
新闻推荐
北湖小学门前的信号灯真先进,上学、放学4个时段可自控孩子过马路,家长手机实时看
放学的孩子正通过学生专用通道。本报记者苏洪印摄本报济宁5月21日讯(记者苏洪印)上学、放学4个时段,学生按下行人请求过街信号灯按钮就能过马路;学生专用通道安装了远程监...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