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驻村书记的“扶贫日志”
□通讯员
李辉 胡玉香
“抓紧,不能只抓不紧,必须对一件事、一个问题、一个人,靠上抓、经常问、时时想……”
翻开宁阳县华丰镇东磁西村“第一书记”毛新汶的工作日志,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扉页上的这段话。自3月8日入村以来,来自宁阳县卫计局的毛新汶坚持把每天的工作一一记录下来,他说,这样可以让自己时刻牢记驻村是为什么,扶贫要干什么,未来要留什么。
东磁西村有350户,1200人,耕地1350亩。长期以来由于村级班子不稳定,无产业支撑、无增收来源而被列入市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4户56人,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占19户。
“想要改变现状,关键要先干起来。在发展中解难题,在发展中谋实招,而不是怨天尤人,坐而论道。”毛新汶说。考虑到城市人对有机蔬菜尤为关注,他首先引导村“两委”流转7亩多土地种植蔬菜,并采取“未产先销”策略,提前主动与城区大型超市对接,还开发了淘宝店、微信群等电商渠道。“蔬菜种植带来2万多元的销售收入,让老百姓对我们村干部另眼相看,更是对毛书记的发展思路、致富点子很信服。”村支书周鹏说。
蔬菜种植让百姓尝到甜头,但毛新汶却并未感到轻松。“村集体要长远发展,贫困户要持续增收,还是要找到一条特色产业路子才行。”
“5月5日,畜牧局给予答复,鸭棚项目不属于今年扶贫资金支持范围,建议考虑养殖牛、羊、猪等。”
“6月7日,镇里组织到菏泽参观,其中毛发厂来料加工项目很不错,可以考虑在我们村里也建个类似的加工车间。”
“7月11日,与草莓种植特色村居——曲阜市杨柳社区结对,发展大棚草莓产业……”
在毛新汶的工作日志中,可清晰地看到:为选择一个适合东磁西村发展的产业项目,他一直在忙着跑部门进企业,争政策、要项目、讨资金。但不少项目或由于土地性质不符,或由于启动资金不足等原因而被迫搁浅。直到7月底,东磁西村才最终敲定自己的扶贫产业——发展大棚草莓种植。
“我们周边没有草莓种植,市场处于空白;和杨柳社区结成对子,对方在品种、技术、施肥等方面都能给予指导帮助,而城区超市又与我们合作销售。”毛新汶解释说,“解决了产供销的难题,选择发展草莓产业也就成为必然。”
8月4日,占地10多亩的7个草莓种植大棚正式开工建设。同时,为打造一体化的生态观光农业,他们将草莓大棚与原有的白莲藕种植基地及附近大户的苹果园、樱桃园、农家乐等进行资源整合,统一规划为总占地105亩的扶贫产业园。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建设,如今这里已初具雏形:白色钢架大棚整齐排列,道路水管设施实现互通,棚内草莓长势喜人,池内莲藕喜获丰收。“原先农闲时节还真是闲着,现在村里建了这个基地,可是有活干了。”正在藕池内忙碌着的贫困户周江江告诉笔者,来这里收割莲藕,管理草莓,一天四五十块钱的收入,让他很是知足。
而让毛新汶高兴的是,园区的建设不仅获得了农业、科技、水利等部门的扶持,成为吸引项目、资金的“洼地”,而且让东磁西村的脱贫致富梦不再遥远。他给笔者算了笔账,“现在的两个藕池预计可带来收入6万元,还有4个在建,草莓元旦就可以采摘,每个棚纯收入就有3万多元。这两个项目就可以保障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超过3600元。”
村集体有产业,贫困户有职业。这是毛新汶的期盼,但在11月初,城区一家超市因为从该村采购的莲藕质量不达标而要求退货,这让他很是苦恼。11月4日,他在日志中写道:
“村级不认为产品质量是打开市场的敲门砖,在得到一个项目,一个市场后,如果管理跟不上,不懂得珍惜,早晚就会被淘汰。下一步,还要琢磨建立一套实用、简洁的管理制度,管控好质量、管理好人员,真正保障产业成长起来、发展起来。”
有汗水,有高兴,有苦闷,也有感动。东磁西村内一条长约400米的东西干道长期没有硬化,村民出行不便。修建费用大约需要18万元。毛新汶与村“两委”采取“一事一议”办法争取到资金7万元,但剩余资金也着实让他们没少为难。这时,常年做基建工程的村民周庆涛主动提出来可以先行垫资建设。
“我主要是看到现在的‘两委\’班子在‘第一书记\’带领下,确实是在为老百姓办好事、干实事,所以我也愿意出份力,先把路修起来。”周庆涛说,等村集体有钱了,园区见效益了再给钱也不迟。
“事实证明,只有干在实处,行动起来,才能更好地聚人心,凝合力,才会有出路,才能有发展。”10月26日,毛新汶在村内道路开始修建的当天这样写道。建设园区、修建道路、改造线路、更换变压器,新建卫生室……毛新汶在用一件件实事、好事温暖着东磁西村百姓的心,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新闻推荐
人社局推出“济宁人社通”多功能手机客户端绑定社保卡,手机就能缴保险
近日,由济宁市人社局打造的“济宁人社通”手机应用客户端正式上线。客户端设有业务办理和信息查询两大类功能,市民手机上下载客户端后,绑定社保卡卡号,可在线办理养老、医疗保险缴费;定点医院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