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儒学让百姓生活更幸福

济南日报 2015-11-25 19:07 大字

点击查看原图以道德建设激发向上向善的力量,实现经济社会和人文精神“比翼双飞”

演员着汉服还原杏坛学子论语(记者李朕葳摄)■本报记者李朕葳昨日上午,由光明日报社与曲阜市委共同举办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百姓生活”高端论坛在济宁曲阜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教师代表就“儒学让百姓生活更幸福”这一主题畅所欲言,共同探讨生活中的儒学智慧。

让青少年传承儒学优秀传统文化让儒学从庙堂之高走入百姓之家,成为百姓的“家常菜”。近段时间,曲阜孔庙朝圣的人群中多了很多本地口音的朝圣者,“虽然孔庙就在家门口,但以往来的次数的确不多,每次来这里都有不一样的感觉。”11月6日,曲阜息陬镇的孔先生在与当地2000余名居民按照古礼祭拜先师,他说这次祭孔更像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洗礼。10月26日,曲阜第二届“百姓儒学节”正式启幕,在为期一个月的儒学节中,将有10万余名百姓去孔庙祭拜孔子。

儒学发源地如何弘扬儒学?更好地让青少年传承儒学?11月9日,第一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国学达人”全国决赛在曲阜拉开帷幕。著名学者蒙曼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她说,当下教育要以“正本清源”入手,建议要多建几个图书馆、博物馆,多组织一些“背论语”、“诵经”、“读诗”比赛,让儒学在孩子的心里扎根。为推进“三孔”旅游观光功能向教化传承功能转变,曲阜继游客“背论语免费游‘三孔\’”之后,陆续推出了曲阜市民和孔子后裔、中小学生等特殊群体免费游“三孔”以及“外国游客背5句《论语》免费游三孔”举措之后,又推出了自2016年1月1日起,“三孔”景区面向全国教师免费开放,这对“三孔”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载体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全面。

“请受冠笄者向主宾行礼,俯揖、拜、起。”学子身穿汉服,按照传统礼仪向孔庙大成殿内的先师孔子像行作揖礼,接受父母的加冠加笄,以传统的方式见证自己长大成人。曲阜打造的“中华成人礼”在遵古不复古原则下,为传统冠礼注入新的时代精神,青少年学生群体在朝圣之旅中又增加了体验性。近年来,曲阜接待学生游客的人数每年都以50%以上的数量递增,特别是吸引了韩国、新加坡、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学生竞相前来修学旅游。

把首善之区建成道德之城把孔子故里建设成为“首善之区”,首先要把孔子故里建设成道德之城。孔子学堂遍地开花,500余名儒学讲师志愿者队伍,把优秀传统文化同老百姓看得见、用得到的东西融合到一起,实现了全市居民儒学培训全覆盖。

全民培训、干部修身,以弘扬儒家思想的“爱、诚、孝、仁”为核心,曲阜在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建立了675所“彬彬有礼道德教育学校”和“廉洁道德讲堂”,将10万份特色传统道德文化教材送到培训对象手中,实现了64万市民道德教育的全覆盖。

目前,“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已列入省“十三五”规划,基本确定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并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6月,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国际慢城联盟年会上,以“九仙山、石门山”两山为重点的中国第一个文化国际慢城被正式授予国际慢城标志,成为国内第三个被授予国际慢城标志的区域。

“《联合国宪章》第六条就是在把争端提交给国际法庭之前要有一个仲裁的过程。这次来到曲阜,我觉得算是找到了根了。”2014年,埃及常驻联合国前大使穆尼尔·扎赫兰在曲阜参观时,对曲阜的“和为贵”调解室大加赞扬。“礼之用、和为贵”,曲阜在12个镇街、405个行政村全部建立“和为贵”调解室,在公安、卫生、民政、工商等9个部门设立了行业性专业“和为贵”调解室,在市法院设立了“诉调对接中心”,配备调解员2271名。在调解室悬挂传统儒家学说标语,营造了“以礼相让,以理服人,以德教人,德法融合”的氛围,以独特的方式将“和为贵”根植百姓心头,引导群众通过非诉讼途径化解矛盾纠纷,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曲阜特色的“儒学治乡”新模式。目前,曲阜“和为贵”调解室共调解矛盾纠纷1879次,调解成功率达98.1%,这种做法被称为“孔子故里的农村版‘小法庭\’”。

新闻推荐

“旧书传新知,旧衣送真情”已接收爱心衣物1082件、图书494本 八旬老人送来一大包整洁的衣服

■本报记者刘伟栋截止到1月20日,本报与共青团济宁市委开展的“旧书传新知,旧衣送真情”活动已接收社会爱心捐赠衣物1082件、图书494本。其中695件衣服和150本图书分别捐...

曲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曲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