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化为魂留住乡愁

济宁晚报 2015-10-08 07:16 大字

——济宁市美丽乡村建设掠影(上)
◆济宁市通过梳理挖掘、已经建设恢复的乡村历史景观就有2000多处◆全市农村已建成“四德”榜6000多个,建成数、建榜率均居全省第一◆全市共建立“百姓大舞台”5425处,群众文化队伍6598支、19.8万人■本报记者李邦田

10月3日,记者来到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的邹城市上九山村,村中的街巷已游人如织。在这个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石头气息十分浓郁——石屋石院、石街石巷、石碾石磨、石头路、石头墙、石头垒成的石头房子……一切都是石头做成的,让人仿佛一下置身于石头营造的世界。村内完整保存着三条明清时期石头建成的街巷和240余座石头建成的住宅院落,石头堆砌的古村乡韵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近年来,济宁市在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基础、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在农村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精绘乡情乡韵,留住乡思乡愁,美丽乡村建设展示出迷人的靓丽风采。

保护遗迹遗存,留住乡村记忆

济宁市作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文化积淀丰厚的广阔大地上,一些村落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拥有建筑群落、庙宇、祠堂等文化遗产和民风民俗、信仰崇拜、神话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散落在黄土中的一粒粒珍珠。为让这些日渐式微的文化遗产重见天日,一些濒临失传的人文传统、风俗民情重回民间,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济宁市像呵护土地一样呵护这里的文化遗产,尽可能将一些人文传统、风俗民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一些古村落、古建筑、古树木、古民居保护起来,拭去蒙蔽于其上的历史灰尘,让一粒粒凝聚文化内涵的珍珠重现光芒,让群众的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有所凭藉,真正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座消失的城堡、一段鲜为人知的古老历史、一个久远的乡情典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这些一度湮没于乡野的文明碎片被一一复活。

邹城市香城镇桃花园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深入挖掘“子莫故里”、“徐辟故里”、“梨园人家”等文化资源,对徐辟祠堂进行了修缮,对树龄300多年的数株猪牙皂树等落实了很好的保护措施,并以此为依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变得如诗如画。

邹城市城前镇在加大对3000多年历史的蓝陵古城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蓝陵古城的恢复重建工作,注册了“蓝陵古镇”旅游商标,对城镇核心区完成仿古改造,规划了蓝陵公园、蓝陵湿地,恢复建设了护城河、城墙、城楼、古玩店、老式院落等,“蓝陵古城”名片正日渐闪亮。目前,济宁市通过梳理挖掘、已经建设恢复的乡村历史景观就有2000多处。每个片区的建设都按景区化的理念去打造,实现了与各个片区的自然、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等有机融合,古老的乡村重现迷人的古朴风情。

弘扬善行义举,凝聚道德力量

“在外打工是‘儿行千里母担忧\’,老爹老娘坚持一天一个电话地嘘寒问暖,生怕俺这老娃娃在外面受委屈;现在俺终于懂啥叫‘父母在不远行\’了,是时候回家孝顺孝顺俺父母了。”前不久,在曲阜市防山镇钱家村的活动室里,听着儒学课的45岁村民史广冰眼里含着泪水,恨不得当即抽自己两耳刮子。原来,史广冰长年在周边县市打工,很少回家照顾父母和孩子。自打听了乡村儒学课,他不仅选择回乡工作,还从一言一行上填补错失的孝德。而最细微直观的变化是,全家开饭时从谁先落座谁先吃,变成了第一碗饭一定要盛给父母。

济宁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世代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让生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经受着丰润的道德滋养。为让广袤的乡村大地展现更加壮美的道德色彩,济宁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在农村广泛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建立儒家文化讲堂,让儒学下乡入村,让道德滋养农民群众心灵,为美丽乡村增添文明色彩。

在曲阜市武家村,“四德”榜是村民和慕名前来的游客们参观的主要内容。在张贴在了村中心广场上的孝德榜上,记者看到,榜上内容详尽,包含儿女每月给的养老金数目、老人居住情况、儿女陪伴老人的频率等等。据了解,像这样的孝德榜、孝贤长廊在曲阜市有1000多个,对全市843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的赡养情况进行公示。

在金乡县的农村,“上榜”已成为眼下群众口中最时髦的话语和最真切的追求。在胡集镇后史屯村和三皇村,上“四德”榜的村民成为村民眼中的“大明星”,榜上记录着他们敬老爱亲、诚实守信的善行义举:“育子有方,勤俭持家”;“尊敬长辈,邻里团结”;“关爱、体贴、孝顺老人”……三皇村村主任李海良说:“我们村十个小组,各组评选出的上榜,没选上的村民很羡慕,都积极争取下次评上。”

鱼台县张黄镇大闵村生活着七十二贤人之一闵子骞的后代,充满二十四孝故事和孝贤名言的孝贤文化一条街成为这里最大的亮点。全村865人几乎人人都能讲上一段“鞭打芦花”。当地村民尊老敬老蔚然成风。

在曾子故里嘉祥县,看到和感受到最多的就是“礼”和“孝”两个字。涤亲溺器、弃官寻母、乳姑不怠……在万张镇忙店村的中心大街两侧,古代孝贤故事被雕刻在石头上,“尚德·崇善·敦孝·修身·睦邻·诚信”的传统文化以“村民公约”之名“铸”在了青色的砖墙上。当地人认为,只要做到彬彬有礼、遵从孝道,人们就能过上幸福生活。“四德”榜为群众树立了看得见的道德学习模范,儒家文化的熏陶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心灵的陶冶和道德雨露的滋润,形成了崇尚道德的浓厚氛围,引领着人们前行。

目前,全市农村已建成“四德”榜6000多个,建成数、建榜率均居全省第一。传统文化元素所凝聚的道德力量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不竭的源动力。

实施文化惠民,提升农民素质

9月11日上午,任城区南张街道军南村的文化广场上早早地聚满了人。见村头一辆大卡车缓缓驶来,老少爷们知道是剧团到了,纷纷自发鼓起掌来。舞蹈、歌曲、曲艺表演、器乐演奏,好戏一出接着一出。这厢时尚、快节奏的通俗歌曲刚唱罢,那厢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世福又唱起了山东琴书《会亲家》,通俗易懂的唱腔,让村民们听完仍意犹未尽。

近年来,济宁市不断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解决农村文化资源的供给不足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矛盾,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的文化味渐渐浓郁了起来。“千场大戏进农村”活动作为济宁文化惠民工程中的一部分,已然把演出市场的“火”从城市烧进了农村。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百姓大舞台”5425处,登记造册群众文化队伍6598支、19.8万人。今年1至8月,开展“千场大戏进农村”演出1688场,“万场演出惠民生”活动18693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42649场,完成352家农家书屋数字升级。

梁山街道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去年以来,新建土囤、中王、林庄、梁庄、任庄、陈楼、关庄等文化广场18处,配备了健身器材,并建设了文化大舞台,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明确专人负责村村建团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联络,全街道38个村都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共有文化队伍48个,利用农闲、节日和农村集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为增加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阵地,微山县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县15个乡镇(街道)建成了“百姓大舞台”,105个村建成了集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文化场所;建成村文化大院327个、社区文化中心8个;为150个村文化大院配备了75万元的娱乐活动必备器材;更新农家书屋60个,采购图书72450册,配有专兼职人员管理,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民群众科技致富的“向导“、陶冶心灵的“驿站,爱知识、学文化、养道德热潮涌动。

文化元素的融入,极大地促进了济宁市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了乡村文明品质。道德的浸润和滋养,让美丽的乡村成为一片花田,香气氤氲、色彩缤纷、风姿绰约。

新闻推荐

第一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举行

秦宜智龚正马平昌傅明先出席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报曲阜11月10日讯(记者李邦田)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

曲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曲阜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