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看云到高科技预测,从看云到高科技预测

德州日报 2015-05-08 16:26 大字

今年68岁的闫玉贵是陵城区陵城镇万家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靠天吃饭,谈起多年来气象的变化,他的感触十分深刻。

闫玉贵介绍,20年前,根本就没有气象预报,人们都是自己推断天气变化。空气里的小飞虫特别多的时候,一般就是快下雨了,“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马上要来到”,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麦子刚收回来时,闫玉贵最怕的就是赶上连阴天,因为那时小麦水分最高,堆在马路上晾晒,连着下上3天雨,再掀开雨布一看,粮食都长芽了。所以,赶上天气不好,闫玉贵宁可不收,也不敢冒险把粮食打回来堆着,为这他常常耽误下一季的播种。

后来,这种情况稍微有了一些改善。县里有了气象站,能够根据云来预测天气。据闫玉贵回忆,那时候,他们还无法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只能从村里的大喇叭广播得知,再后来,就是靠小收音机。而这种广播不仅不能天天按时预告,准确度也不高。闫玉贵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夏天,旱了好一段时间,有了河水以后,他和老伴便准备浇地。当时,广播预报说随后几天都是多云无雨,没想到到了夜里,一场阵雨突然降了下来,把他淋了个透。

大约是在80年代末,电视机普及起来,天气预报才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有了电视以后,闫玉贵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晚8点收看德州地区天气预报。 “庄稼人靠天种地,不知道天气变化可不行。 ”闫玉贵说。

天气预报看多了,细心的闫玉贵发现了一个事儿:天气预报越来越准了。“听人说,现在,监测天气靠的都是卫星、雷达这些高科技设备,准确率自然也就上去了。 ”闫玉贵说。

这两年,闫玉贵还跟年轻人学了一项新技能:网上查询天气预报。 2011年,家里刚买了电脑,听说电脑上能查询天气预报,他觉得很新鲜,有时候该打药该浇地了,他就让儿子上网查查天气。渐渐地,他学会了自己用电脑查天气。去年,儿子给他的手机又开通了手机天气预报服务,每天早晚都能收到两条短信。“天气预报“随身走”,还越来越准,我们庄稼人心里可有底了! ”闫玉贵开心地说。□本报记者 徐冬晓 本报通讯员 刘春霞 豆娜娜

新闻推荐

陵城镇:3100万资金投向民生,陵城镇:3100万资金投向民生

修桥铺路校舍升级环境改善

曲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曲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