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卧底”论坛引来蟋蟀商机

大众日报 2014-10-14 03:31 大字

□本报记者孟一

本报通讯员刘中善

金风起时,声声蛐鸣开始在人们耳边响起。每到立秋后的20天左右,曲阜市姚村镇便会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家家户户全副武装,钻进地里捉蛐蛐。一夜之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镇便会汇聚起来自全国各地的虫友。

“俺们这的蛐蛐体格好,斗起来劲大,一到玩虫季的深夜,田间地头就围满买虫、卖虫的人。”纪家村村民纪士青说,也就十几天的事,运气好的赚上万把块,运气不好的弄上点零花钱。可作为一场撞大运似的狂欢,“蛐蛐产业”就像是席卷过境的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没人想过能长时间地以此赚钱。

姚村镇位于曲阜市西北,三县交界,经济基础薄弱,过去一直缺少有特色的亮点产业。直到去年镇里办起蟋蟀文化节,以虫会友的全国商贾在此开起贸易论坛、洽谈项目,抓虫,这项从唐朝就兴起的地方习俗才真正意义上转化为一种具有产业化潜力的“金矿”。而如此华丽转身,都得益于姚村镇党委书记刘慧敏的慧眼独具。

“说实在话,姚村往哪个方向发展、靠啥带老百姓致富,上任之初心里并没底。可看到天南海北的客商聚集到此买虫时,我突然感觉这其中有文章可做,毕竟,有人就有资源。”刘慧敏说。

作为曲阜市公推直选出的第一位镇街党委书记,刘慧敏有着女性独有的细致与敏锐。她上网查找蟋蟀文化、产业现状、人群特点等信息,领域内存在的诸多空白让她坚定了靠小蛐蛐撬动大产业的信心。

那段时间,刘慧敏一有空就会到全国各大蟋蟀论坛上“卧底”讨教,并且有意识地注册了名为“蟋蟀之乡”的账号,在论坛上频繁互动发帖、推荐姚村蟋蟀。每当有人问起“你那为什么敢称‘蟋蟀之乡\’”时,她就会把姚村的情况介绍一遍,久而久之,刘慧敏成了论坛红人,也开始通过网络接洽有关蟋蟀的项目。随着对蟋蟀了解的增多,一张清晰的产业发展路径图在她的脑中渐渐成型。

想靠蟋蟀赚钱,首先要把这独一份的天赐资源利用好、保护好。在了解到玩蟋蟀的人多为商界和文化界人士后,刘慧敏一边开始着手筹备第一届蟋蟀文化节,打造集蟋蟀交易、文化展示、商贸洽谈于一体的高端平台;一边在镇里流转出800亩土地建起“蟋蟀保护区”,引来一家不施化肥、不喷农药和除草剂的生态种植企业作为保护载体,确保蟋蟀不受土壤和食物污染而产生变异,影响可持续发展。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经过细心的策划和筹备,第一届蟋蟀节的举办彻底颠覆了玩虫人对姚村落后接待环境和滞后文化意识的认知。今年,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蟋蟀产业发展交流,更是让众多客商意识到这一行业所可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文化价值。日前,一项集合蟋蟀博物馆、蟋蟀交易市场、蟋蟀养殖、生态观光等于一体,投资过千万元的蟋蟀产业项目已经完成洽谈,单季收益的时令产业终于将转化为有能力支撑乡镇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镇街经济发展最忌跳出自身特色的纯效仿,有什么样的资源就开发什么样的项目,才能避免盲目跟风所造成的水土不服。”这是刘慧敏把蟋蟀做成产业的基本心得。

新闻推荐

曲阜市中医院启动城乡困难居民救助补偿结算

□兰玉杰报道本报曲阜讯日前,曲阜市“阳光救助中心”城乡困难居民救助管理系统在曲阜市中医院正式启动,全市持有低保证的住院患者,新农合和大病补偿后剩余部分可再报销50%,年度1万元封顶...

曲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曲阜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