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情洒绿野一路歌,情洒绿野一路歌

陵城区报 2012-10-11 19:23 大字

汉风唐韵,大美陵县。

这里,到处都是迷人的景色。这里,满眼都是丰收的喜悦。那镌刻在唐城墙脚下的田园风光,似工笔雕琢;那渲泻在马颊河岸边的丰收景象,如写意泼墨。金色的陵县大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处处张扬着现代农业的气息。

然而,谁能想象,就在这个夏末秋初,这里刚刚经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谁又能想象,这场洪灾竟未给陵县农业留下多少创伤。有一种力量,筑起了陵县农业丰产丰收的铜墙铁壁,那就是农业综合开发;有一支队伍,铁肩担起50万农民的幸福憧憬,他们的名字是——农业开发人。

为了大地的丰收,他们甘做乡野“拓荒牛”

丁庄乡河沟刘村的地头上,年近七旬的刘希栋老汉抚摸着壮如牛角的玉米棰子,满脸的皱纹笑成了一朵灿烂的花:“早个三五年俺都不敢相信俺这地里能长出这么体面的粮食来,现在亲眼看到了,俺这七十年没白活呀! ”

这片将近3万亩的盐碱涝洼地是两万丁庄人心头的痛,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这里几乎不长粮食。“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下种不打粮,熬硝度时光,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 ”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歌谣道出了这里庄稼人的辛酸与无奈。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届党委、政府没少往这里投入人力物力,但依然收效甚微。

2008年秋后,一支队伍来到这里,他们徒步走遍这里的每一块土地,丈量、勘测、画线……老百姓从这支“野战军”嘴里得知:在这片白茫茫的地表下面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是需要一双手来激活和引爆它,而农业综合开发就是这双“魔力之手”。这支队伍,就是陵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精兵强将,他们为这片不毛之地开出了“良药”:按照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过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彻底为这里改碱改貌。

2009、2010年两个冬春,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这片土地上掀起了希望的浪潮,挖沟、填坑、修路、种树,在丁庄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支支精干的施工队伍不分昼夜地忙碌着。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田间大沟,涝时能排水,旱时能引黄,不引水时用来排碱压碱。以前的坑洼地填平了,旱能浇、涝能排了。一条条平坦硬实的田间路为农民的耕作带来无限方便。 2500多万元的投入让这片土地的潜能一下子爆发出来,2010年秋至今,这里单季亩产都达到千斤左右。河沟刘村党支部书记刘希彦为这还犯了愁:“以前地在那儿搁着没人种,现在开发好了,大伙都来抢地,给谁少了谁就对咱有意见,没少得罪人啊! ”

哪里的土地贫瘠,哪里就有陵县农发人开拓与坚实的脚步。在农发办办公室里有一面锦旗,上写着“路通渠成甘泉浓,服务三农立新功”,这是以陵城镇马酒坊村为中心的11个村7000多农民的心声。 2007年以前,这里的1万亩土地黄河水引不进,地下是苦咸水,农民完全靠天吃饭,镇党委政府钱没少花、力没少投,却不见成效,最后把求救的目光投向了农发办。2007年,农发队伍来到这里,一条条沟渠引来甘甜的黄河水,滋润着这里干渴的土地,当年秋季,玉米亩产就超过了700斤,群众难掩激动的心情,敲锣打鼓给农发办送来了这面锦旗。

而在宋家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区,14条总长2.86万米的砂石机耕路,262座坚固的生产桥,126眼高标准机井,12台变压器,6.5万米节水管道,5万株绿意盎然的道旁树,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现代化农田美景。白家村58岁的张少杰大爷深有感触地说:“以前俺种8亩地,收、种、浇都得孩子们回来帮忙,现在俺和老伴种着22亩地,一拉电闸就浇地,机耕路好走,大机械都能进来,收种都是机械化,孩子们能在外面安心打工挣钱了,这都托了农业开发的福啊! ”

一腔真情献大地,甘做乡野拓荒牛。迄今为止,全县共开发土地治理项目26万亩,受益农民达15万人。

倾心于大任,他们担起50万农民的幸福希冀

干了十年农业开发工作,农发办主任温从平深知自己肩上扛的是什么,他经常对农发办的干部职工说这样一句话:“我们肩挑着千钧重担啊,所以我们要干百年大计,既然国家投资了,我们就得让老百姓用得长久、用得实惠! ”

怀揣着这样的信念与深情,陵县农发人对土地开发达到了执著甚至苛刻的程度。

陵县农发人有个著名的农发“三字经”:实、好、节。“实”,就是实实在在选址、实实在在设计、实实在在施工。不搞样子工程、形象工程,把项目放在最需要开发、开发潜力最大的地方,设计施工因地制宜,不搞千篇一律。单就挖沟来说,丁庄项目区处盐碱涝洼地,全部是大沟深挖,既排水又排碱,而宋家项目区土肥地平,则是大小沟相间,注重排引结合。农发办所打的每一眼机井都经过电测,适宜多深就打多深,多年来没打过一口废井。“好”,就是用好的施工队,选好的物资。每次施工都通过招投标,选择资质全、素质高、口碑好的施工队伍,物资采购招标不搞“低价中标”,在公开招标中选出前三名,由纪检、财政、农发办共同到厂家考察,哪家质量最好就选哪家。“节”,就是节约资金、节约土地。“节约资金并不是降低工程质量,而是用有限的资金去干尽可能多的活儿。”农发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国家资金只能用在挖沟、修桥、打井、植树这些重头工程上,至于树木涂白、建筑物编号、喷漆等零活,全都由农发办职工自己来干,据粗略估计,仅此每年能节省人工费5万元以上。在节约土地上,农发人更是妙手生花。开沟修路尽量以原有沟渠路为基础,开沟挖渠的弃土用来平整土地、改造良田。宋家镇高牛村有一片150多亩地的废弃窖场,砖头瓦砾、杂草丛生,二十多年不长庄稼。在去年的高标准项目区建设中,农发办用挖沟弃土把这块废弃地进行了平整,如今这里玉米茁壮、沟通路平,已成为丰产高产的良田。用农发办副主任徐振伟的话说:“咱们项目用地也实现了增减挂钩。 ”

陵县农发人搞项目有个响当当的“第一宗旨”,那就是“老百姓满意”,因着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在项目施工中,农发人眼里揉不得丁点儿“沙子”。 2009年丁庄项目区施工时,副主任徐振伟发现东屠村一座在建的生产桥未用水浸砖就直接把桥墩垒起来了,不符合施工质量要求,遂要求施工方把桥墩拆掉重建,项目经理偷偷把一个红包塞给徐振伟,请求通融一下,徐振伟把红包摔给他,掷地有声地说:“我要是收了你的红包,那就卖了俺的良心,你知道你修的这是什么吗?这是老百姓的幸福桥,是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希望!在我们农发人这里,半点马虎也不能过关! ”

农发人走到哪里,就把丰收与富裕的希望带到哪里,在农民群众眼里,他们就是“送福使者”。有两件小事,温从平至今想起仍感动不已。 2008年,温从平趋车前往正在施工的陵城镇五李项目区,走到南李村时,正赶上那里赶集,温从平的汽车不小心碰倒了一个卖菜的摊位,摊主顿时火冒三丈,温从平赶紧下车给摊主道歉,没想到一见温从平,摊主立马变了脸色,上前握住他的手欣喜地说:“俺认识你,你给俺们村挖过沟、修过路,可是俺们的大福星啊,没事,你快赶路吧!”还有一次是去年,温从平坐车到宋家镇项目区,走到东屯村北时,由于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施工和刚刚下过一场大雨,车子深陷在一个泥坑里动弹不得,这时在附近地里干活的东屯村妇女孙学芹赶紧跑过来,二话没说,脱下鞋就跳进泥坑里帮着推车。事后这名50来岁的农村妇女说:“俺知道这是农发办的车,人家是来给俺们造福的!”

绿染大地有情画,墨写春秋无语诗。如果说这片沉甸甸的土地,正在由农发人书写着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那么,围绕建设“富强陵县、品位陵县、幸福陵县”的宏伟目标,任重而道远的农发人还将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创造又一个无与伦比的未来。

□记者冯冬梅

新闻推荐

王林督导检查“两区同建”工作,王林督导检查“两区同建”工作

□记者洪涛通讯员赵霞报道本报讯 9月9日至10日,县委副书记王林到部分乡镇督导检查“两区同建”工作,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华营及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陪同。王林先后到安德街道办事处后王社区、陵城...

曲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曲阜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