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悉心察民意 倾情解民忧

济宁晚报 2012-04-18 08:26 大字

本报记者郭永本报通讯员许旭

梁山县韩垓镇吴垓村去年在市政府办公室包村干部的帮助下,对村里进行了道路绿化。由于缺乏管理和维护,结果树死了不少,绿化效果大打折扣。“第一书记”张跃宁与村两委商量后,为村里新栽210余棵大叶女贞和8株红玉兰,还请了两名管护人员,专门照看这些苗木。现在的吴垓村,叶绿花红,一派宜人春色。

自“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活动开展以来,全市7.3万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奔赴基层,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与困难群众进行结对帮扶,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知民情解难题

“原来村里有一个小型养牛场,有300多头牛。村里想扩大养殖规模实在拿不出钱来,一些打算养牛赚些钱的村民们很无奈。”市林业局驻泗水县圣水峪乡椿树沟村干部郭宝金对记者说起走访时了解到的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郭宝金与其他下派干部积极联系市畜牧局,经过一番努力最终为椿树沟村争取到总投资80万元的省级优质奶牛基地项目。该项目运行后将为全村人均增加2000多元的年收入。目前,一、二期项目已投入使用,三期主体工程正在建设,建成后存栏量可达到1000头。

市委、市政府对这次“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下派办公室,加强督导检查,组织开展集中走访。目前,做到了村村都有驻村干部、都有民警联系,实现了全市6216个行政村全覆盖;市直部门单位绝大多数主要负责人到联系点开展了走访调研活动,每个班子成员平均走访了10户群众,机关干部参与面已达70%以上。县市区有3万多名干部已经开展了入户走访,共走访农户15万多户。

群众利益无小事

群众的事无论大小看在眼里、放在心里、干出成效,是驻村干部共同的行为准则。按照市里要求,干部驻村后要以适当的方式公开联系方式。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7.3万名驻村干部的电话、或是以名片的形式发放到群众手中、或是以佩戴印有电话胸牌的方式或是写进村务公示栏被群众所熟知,为群众诉求畅通提供渠道,为联系群众搭建平台。

今年2月底,曲阜王庄镇褚魏村“第一书记”、曲阜市文广新局局长胡勇接到几个急火火的电话,打电话的是该村因泗河引水入城工程需要搬迁的5户村民。当胡勇得知他们担心补偿是否合理时,很快与施工方和市政府协调沟通,为这5户村民争取了满意的补偿款,保障了拆迁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金乡县霄云镇驻李尧村干部江秋霞接到电话求助后,带领村干部建起校园院墙200多米,解决了学生上学安全问题。市安监局驻村干部陈庆学等为任城区南张街道艾平村新更换路灯90盏,拔出电改后多余的电线杆,解决村民出行问题。

制度创新见成效

采访中,记者看到驻村干部手边都离不开一本《济宁市机关干部驻村入户民情记录簿》。在走访结束时,《民情记录薄》上总是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信息,包括所驻村基本情况、走访农户基本情况、驻村入户计划、民情记录等等。这样一本民情记录薄不仅为驻村干部及时了解村情民意提供参考,还为他们进行考核提供重要依据。目前,由市委组织部统一设计印制的1.8万册《民情记录簿》,已经统一编号,按人头发放到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和各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手中,同时以此为基础的全市200余万农户基本情况也正逐户纳入《济宁市基层党组织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以便实行跟踪调度、动态管理。“第一书记”制度作为济宁市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逐步深化。目前,全市12个县市区和济宁高新区、北湖度假区均实行了“第一书记”制度。曲阜市由此延伸,实行每个村选派一名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并选派一名大学生村官的“1+1制度”,邹城市则实行每村选派一名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一名政法干警包村联户、一名民生代办员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加强了组织保障。“第一书记”给村级班子带来了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通过理顺村“两委”关系,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使一批村级组织实现了转化升级,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生动力,激发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自推行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全市共指导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159个,修缮、升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23处,6216个村级党组织普遍按照先进、一般、后进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定级,建立了台账;共收集群众反映问题和建议4200余条,代理解决群众信访、民事纠纷等问题2823起,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曲阜市小雪镇武

点击查看原图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曲阜市小雪镇武家村幼儿园的孩子们得到了一份大礼,济宁市育才幼教集团将出资30万元改造该村幼儿园,使其达...

曲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曲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