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公安局 “五个导向”“五大体系”建设法治公安
近年来,市公安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济宁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贯彻落实,始终将法治建设作为关系全局、牵动全警的“一号工程”,持续发力、精准用力,实现了法治公安建设不断创新发展。市公安局连续3年在全省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会议上典型发言,2021年12月被评为“全省政府部门(单位)法治政府建设先进典型”。
坚持目标导向
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体系
锚定“建设法治公安”总目标,将其融入“1371”现代警务工程、纳入“七大体系”建设项目,每三年确定一个发展规划,每年制定一个实施意见,每季度开展考核排名。“一把手”切实履行“第一责任”,采取党委会部署、局务会调度、专题会强调、督办式推进等方式,密切关注、持续跟进法治公安建设进展。建立起分工负责、责任明晰的项目化推进体系,明确步骤内容,列明清单时限,党委成员分工包保,部门警种各负其责,县市区局梯次落实,形成了“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共同发力、齐抓共管”良好工作推进格局。
坚持需求导向
构建全警参与的执法培训体系
聚焦一线执法需求,着力提升执法培训精准度和覆盖面,民警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全面提升。坚持“学、考、练、战”一体化,有重点、分层次开展岗位练兵,每年4000余民警参加不少于15天的封闭培训,每季度组织旁听庭审活动和典型案例剖析,民警证据意识、程序意识、诉讼意识明显提高。多次联合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知名高校举办高端培训,先后培养了一大批执法业务人才。选拔组建讲师团,巡回各县市区、各警种开展“订单式”上门培训。连续多年举办助考培训,全市已有223名民警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其中市公安局法制支队11名民警全部通过并有10人取得“公职律师”执业资格。
坚持实战导向
构建严密高效的执法监督体系
紧盯规范执法目标,立足实战实用实效,不断增强执法监督权威性、实效性、常态性。组织20余个部门警种编制《执法工作标准》,出台110接处警“五要规定”、规范立案“四个必须”、文明执法“四不准”、“小案现场”调查取证14字口诀、办理轻伤害案件“四要规定”、办理取保候审“七项规定”、现场执法“五告知、六必带”等一系列简明扼要、好记管用的执法制度,有力引领了民警规范执法、高效执行。在全省率先完成受立案制度改革,17个县级公安机关、220余个基层所队建成应用“一厅一中心,一室一窗口”,有效减少了有案不受、推诿扯皮等执法问题。依托网上办案系统对全市案件进行全程监督、动态巡查、即时考核,发现问题即时截图点评、晾晒通报、计入考核,建立起“巡查、考评、通报、预警、问责”链条式刚性网上执法监督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
构建精细务实的执法管理体系
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问题,不断提升执法质效和公信力。先后部署“执法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警情清零、积案清仓”等专项行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制约办案质量提升、影响执法公信力的顽瘴痼疾。推行行政、刑事案件“双快”办案机制,实现案件办理轻重分离、繁简分流、快慢分道,执法效能显著提升。在全省率先应用公、检、法、司互联共享的“智慧政法”平台,打造了刑事诉讼程序跨部门网上协作“济宁模式”,得到了公安部法制局充分肯定并在全省现场会上介绍经验。
坚持赋能导向
构建智慧高效的执法服务体系
注重信息化辅助支撑,推动执法工作向智慧、高效方向发展。优化整合各类办案场所和资源,打造“智能化、集约化、一体化、一站式”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被评为“全省公安机关十大‘规范警务’品牌”。研发应用“移动办案审批”、“执法在线查询”APP,为民警掌上办案、审核监督、日常学习提供了便捷高效平台。动态调整“一次办好”事项清单,严格落实各项服务承诺,持续压缩行政许可审批时限、减免申请材料和费用。全面推行“互联网+公安服务”,打造涵盖17个警种、321项“掌上服务”的济宁公安APP便民服务平台,提供便民、优质、高效执法服务,有力助推了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通讯员王会岩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梁琨本报通讯员东海摄影报道15年,巡线27000多公里,检查设施4500多处,区域范围内零事故,这是张娟交出的成绩。张娟,是...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