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企业个人高频事项 济宁市打造123项“一件事”办事场景

济宁晚报 2022-02-23 08:13 大字

本报记者 万德龙

昨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行政审批专场新闻发布会。据悉,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突出“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聚焦便民涉企事项的“快”与“便”,推出“一套标准”“集成办理”,围绕政务服务让群众参与、由群众监督、受群众评判,最大限度赋予公众对政务服务质量的“好差评”权,切实把学习成果固化为服务企业和群众的具体成效。

1126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一窗受理”

从巩固前期成效入手,固化政务服务“一套标准” 。聚焦便民涉企事项的“便”,济宁市在线上大力推进高质量“一网通办”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打通53个国家和省业务系统,全市14000余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上网运行的基础上,依托市县乡村四级标准化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上网运行全覆盖,行政许可上网运行事项基本要素全市相对统一。线下市县两级为民服务中心按照分领域综合一窗打造,设置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社会事务、税务、公安、不动产、社保医保等领域综合受理窗口,综合窗口比例超过95%,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并联审批、内部流转办理、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模式。1126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一窗受理”,逐项编制完善了标准化工作流程和办事指南,完成市县镇村四级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核查,实现企业群众办事“线上进一网、线下进一窗”。

从回应群众需求入手,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聚焦便民涉企事项的“快”,围绕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各梳理108项、114项高频事项,打造123项“一件事”办事场景,极简办、智能办、集成办。新生儿一件事、入学一件事等32项“一件事”主题服务与国家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完成对接,同步上线“双全双百”掌上办专区。其中,该局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聚焦困难最大的残疾人群体,打通中残联、省民政、社保医保等多个业务系统,集成残疾证发放、补贴申领等多个服务事项,打造助残“一件事”,让申请人在医院评残时“一次提交、一次办好”,一次不用跑就能享受到所有助残补贴。自上线以来,通过该系统办理助残一件事1032件,累计发放助残补贴超过80余万元,该做法被省政府办公厅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推介。

今年,济宁市将继续紧扣企业群众所需所求,围绕企业设立、注销,生产经营,投资建设等,推出社会办医、内河水运、绿化规划、获得土地及竣工验收等至少50项“一件事”主题服务。

全市14000余项网上运行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可“评”

从用好群众评价结果入手,发挥“好差评”系统评价优势。其中,现场服务“一次一评”,按照市县政务服务“好差评”标准,在全市156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全部设置评价器或评价二维码,方便办事企业和群众自主评价。同时,网上服务“一事一评”,全市14000余项网上运行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增设评价模块,同步开通App、微信小程序评价功能,供服务对象事后对具体事项办理情况进行评价。另外,社会各界“综合点评”,聘请政务服务监督员,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分析评价情况,收集工作建议,提升企业、群众办事满意度。2021年,全市各级部门收到“好差评”结果6000余万条,有效发挥了督促政务部门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群众和企业办事便利度和获得感的推手作用。

从保障各级服务质效入手,不断提升基层政务服务能力。聚焦便民涉企事项的“质”,制定《济宁市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务服务能力工作方案》,全市156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全部统一建设规模、统一进驻事项、统一网络平台、统一服务标准,每个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配备6至8名专职人员,可办事项不少于244项,建成标准化村级便民服务站4680个,可帮办代办事项不少于53项,推进基层政务服务从“能办”到“快办”“易办”“好办”转变。加强推进“政银合作”,在107个银行网点设置“政务服务代办网点”,在太白湖新区试点打造“M15共享社区”服务中心,在万达广场等大型商场设置便民服务站,有力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

从全方位提升政务服务入手,持续创优工作制度。全面推行上门服务、代办服务和亲切服务,建立了双休日便民服务制度,开通了老年人、残疾人无障碍办事通道,提供帮办、代办、预约服务等便民制度,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有温度、有速度的服务。2021年,共开展延时服务、预约服务超过7000人次、1500个小时,免费邮寄办件约7.2万余件,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不断提升。

新闻推荐

高新区交警为学生上好交通安全课

本报记者李胜男通讯员李欣2月17日,济宁高新区交警大队走进高新区第三小学,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交通安全课,拉开了新...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