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口农民的“年终总结”
本报记者王粲本报通讯员周广慧
到了年底,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在忙于写总结,要说农民喜欢上“年终总结”也是新鲜事。在任城区唐口街道农村,回顾一年劳作,细算全年收成,农民朋友们把来年打算写在纸上记在心里,继续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逐梦致富路,
走进唐口街道谢刘庄村,村支书刘来军总结说:“2021年夏季全村水稻大面积感染稻瘟病,多亏了远程教育工程,找到治疗稻瘟病的良方,才使我们减少了损失。2022年我们打算聘请一位技术员,对全村的水稻生产进行全程式跟踪服务。”
孔庄村小麦种植大户王福刚的总结是这样的:2021年春天,街道技术员免费进行测土配方,我们一开始没在乎。后来,在技术员的一再讲解动员下,我们按照配方施肥,结果却出人意料,每亩小麦少施10公斤肥而产量却增加了四分之一,这一少一多就是100多元的进账!如今,我们都服了。这不,很多人现在就开始报名参加2022年的测土配方。
西红柿大棚规模种植带头人孟建斌总结2021年自己的丰收经验:借助乡村振兴力量,村里建起了高标准种植基地,自己承包了7个西红柿大棚,尽管2020年受疫情影响,但纯收入依然挣了2.5万元。2021年行情反弹,估计收入得翻两番。现在通往基地的水泥路面修好通车了,解决了产品运输、采摘等问题。高兴之余,他说:“现在便利多了,趁着乡村振兴的东风,2022年我要铆劲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目前,唐口街道农民冬闲人不闲,都在总结一年的收成,精心谋划今后的生产生活。张寨村1689亩地实现整体流转大面积种植杞柳,成立了“济宁市嘉运农业种植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形式入股,年底按合作社受益参与分红。采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的转型发展理念,使村级经济转型升级和生产经营专业化,通过扩大土地种植规模,建立杞柳编织加工厂,进行杞柳深加工项目,村民年均增收3000多元,村集体经济实现年收入50万元。该村的支部书记张存先总结说,群众想得到的,就是我们干得到的;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去做的;群众满意的,就是我们要做到的。他把这样的总结语写在纸上,在他看来,自己不是“领头雁”也不是“主心骨”,只是一个励志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追梦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他会继续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在这片乡村振兴大有可为的沃土上挥洒热情,作出新的贡献。
新闻推荐
农发行济宁市分行认真贯彻落实总、省行各项工作部署,锚定“年内项目贷款审批过百亿”工作目标,多措并举,真抓实干,成效明显。...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