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区域化物流中心 南张街道掠影
本报通讯员徐宝鑫路茹倩
近期,山东省政府“2021年省重大项目”济州港开航,这是任城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突破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要求,贯彻“双循环”新发展理念的坚实一步,为助力济宁建设亿吨大港,打造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国家级物流枢纽、内河自贸区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南张街道紧紧围绕全市“两核带动、五区引领”物流空间布局,锚定“区域物流中心”发展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迅速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提升物流现代化水平,促进物流降本增效,构建多层次、立体化、高水平的物流体系,积极打造国家物流枢纽临港物流产业引领区。
健全物流体系,
为区域物流构建“神经脉络”
为将物流产业打造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充分利用大运河北端最大内河港口的“顶端优势”和东西向铁路汇聚的交通优势,建设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谋划推动建设临港产业园区,拉长产业链,实现物流港向加工贸易港、服务港转变,为济宁市打造鲁南乃至黄淮海内陆腹地的贸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经济中心创造条件。围绕物流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大力推进“一港四中心”物流体系建设,全力打通京杭运河通联长江腹地物流新通道,加快济州港深度融入“南北双向互济,内外陆海联动”开放大格局。以占地15.5平方千米大运河临港物流产业园为核心,重点打造中国济州港,发展港航经济,规划建设28个2000吨级泊位,岸线长2592米,具备件杂货、散货、集装箱运输多种功能,一期建成6个泊位,岸线长1000米,开通了连云港、淮安、南京、太仓、武汉第一批集装箱航线。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中心,以明邦、永丰物流构建货运配载为主体、信息服务为纽带,集运输、仓储、分拨、配送、配套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现代物流中心。通过完善物流配送体系,以多式联运优化配送网络,构建“宜铁则铁、宜公则公、宜水则水”的运输局面,不断推动港产城一体化融合发展。
强化产业链条,
为物流发展梳理“神经细胞”
抱团发展,是经济圈建设的基础,也是必由之路。任城区提出产业融合的基本原则,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有机融合,促进服务业各个业态之间渗透交融、协同创新。秉承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理念,以“一港四中心”为载体,通过引进大型物流企业,以大带小,联动发展,进一步推动大中小物流企业融通发展,壮大物流主体,赋能高质量发展。积极引进汽车、花卉、蔬菜等对物流行业需求高、用量大的行业领域入驻辖区,大力发展农贸物流中心,建设江北现代粮食物流园,承接黄淮海粮食流出通道内陆节点职能;发展万花苑花卉产业,打造集花卉培育、花卉物流、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智能物流中心,综合运用新建铁路专用线和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把济杭北港打造成物流大数据中心,涵盖辖区企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提供先进的数据采集及智能化分析,实现企业物联信息智能化管理。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综合性汽车贸易产业,依托金宇汽配城打造鲁西南乃至淮海经济区生活性物流集散中心,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深化物流保障,
为物流集聚打通“神经末梢”
为推进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于物流保障措施,推动物流产业健康发展。南张街道积极响应,致力于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在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上不断强化保障。深化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整合办理流程、缩减专项办理窗口,全面推行运输领域资质证照电子化、线上签注等便民措施,提高企业办事效率。依托日东高速、济徐高速、北二环、西二环、济梁路、105国道和319省道等主干道路,优化辖区货运通行、停靠条件,坚决整治违规设置妨碍货车通行的道路限高限宽设施和检查卡点,破除辖区限宽限高设施19处,打通跃进沟与京杭运河壁垒,切实改善物流运输服务环境,全力打通物流运输“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为物流运输保驾护航。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12月23日讯(记者王粲)今天,市安委会、市减灾委员会发出紧急通知,就扎实做好寒潮天气防范应对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