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网络舆情应对探析
吕晓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治理工作,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稳妥高效地应对网络舆情,是新形势下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负效应。一是新形势下舆情涉及面广,应对全方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也由医疗卫生、校园安全、公平执法等基础的人身安全、公平正义方面,向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服务态度、甚至敏感话题的解读等更广的领域发展,网络舆情的应对范围更广了。二是网络舆情走向文化领域价值观的层面。舆情在社会良好风尚的引领上有了新要求。前段时间“吃货”直播异常火爆,有些播主“多吃催吐”,或者利用视觉错位欺骗观众,一时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引来不少的观看。一段时间后,这种既不健康饮食又浪费国家粮食的行为引起了不少网民的不满,央视出面批判浪费食品的行为,揭示“吃播”的欺骗手段,引起了网民的一致称赞。这种事件看似小事,不容易引起重视,但会酝酿积累社会的负面效应。
深刻把握舆情发展的新特点。一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特别迅速,在互联网空间各大平台一旦出现感兴趣的事件形成热点,很容易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酵扩大。疫情期间“居家一日游”、“葛优躺为国家做贡献”等小视频很短的时间内人尽皆知,其传播速度和范围都是传统媒体难以达到的。二是传播主体盲目跟风,一边倒站队弱势群体。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学历见识、职业环境等不一样,对于一些事件的看法也不相同,尤其弱势群体权益受到侵犯时,一下子好像自己是正义的化身,跟风而上,即刻转发。至于信息是不是真实,有没有其他原因,都不去考虑。三是网络舆情常态化,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互联网走进了生活百态,热点、焦点无处不在,网络舆情随时有可能发生。一些不当的言论和公众不良情绪成为舆论焦点后,就可能产生舆情危机,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一旦让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煽动不良情绪,激化社会矛盾,往往会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的局面。
健全完善舆情管控的新举措。一是建立健全应对机制。制定应对预案,走标准化流程化路线。可根据突发事件对应的六步走:及时启动、迅速判断、策略选择、首次发布、初步行动要、随时跟进。按照舆情发展的潜伏期、爆发期、发展期和衰退期不同阶段,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心协力,共同发力,有效应对。一旦舆情出现反应迅速,立即启动,掌握主动权。天津原油爆炸事件发生后,自媒体上各种信息视频铺天盖地,政府迟迟没有回应。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后期舆情平复需要更多的时间,给政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大数据全程跟踪服务。现在是信息技术的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个有利的资源,纳入大数据思维模式,让大数据全程跟踪服务。尤其是在舆情潜伏期,表面看是没有征兆,无规律可循,往往诱发点出人意料。这个时候通过大数据来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动向和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从而找到容易引发的爆发点,积极防范,有助于把舆情消灭在萌芽状态。面对已经爆发出来的网络舆情,通过大数据全方位不间断地提供多角度的数据检测,经过科学的分析,找准舆论焦点,精准出击,直达痛点,从而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实现网络舆情的化解和合理引导。三是舆情应对人员专业化。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这个时代的需要。舆情处理好与不好直接影响治理效果,所以有必要培养一批专业素养较高,应对能力强的专职人员。四是培养网络安全意识,健全网络安全法制观念。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自由和法制在网络的空间也同样适用。要加大监管的力度,让网民知道,网络空间也不是监管的“真空地带”,任何引起社会动荡,危害他人和社会的不实言论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热点,故意发布不实信息、激发和利用民众情绪,造成一定舆情事件的要依法惩治。引领网民增强网络法律意识,不跟风、不盲从,辨明真伪,理性分析,而减少舆情的发生。鼓励网民合理利用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发布积极向上的信息,从而营造一个稳定健康的网络空间。
(作者单位:济宁市任城区融媒体中心)
新闻推荐
开展攀登工程 谱写发展新章 访伟龙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经理徐登峰
本报记者刘传伏王汝雅本报通讯员王勋“根据市委、市政府大抓产业、大抓制造业的鲜明导向,公司以全市‘助企攀登’活动为...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