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柔性引才效应 济宁市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智慧动能
本报通讯员 张海鹏
近年来,济宁市立足区位交通、产业完备等优势,将“柔性引进”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重要方式方法,打好引才组合拳,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待得住”,共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省泰山系列人才等高端人才726人,为实现济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立足点,推动人才与科技深度融
济宁市紧盯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主导产业集群汇聚高端人才的优势,整合利用社会各方资源,走出一条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发展之路。
围绕高端产业项目集聚人才。举办“产学研合作暨院士专家恳谈会”、“赢在济宁”创新创业大赛等,面向海内外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人才,并加强各项引才活动成果的跟进落实,持续深化人才、项目的交流合作。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克复团队与太阳纸业等单位联合实施的科技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着眼全球化引才,支持用人单位到人才资源密集城市设立了46家“人才飞地”,对引才成效突出的,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全职工作的优秀人才可申报市级重点人才工程,并享受市内引才政策相关支持。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试点,目前共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25家,招募合伙人253名,落地项目215个,带动就业2.1万人,促进农民增收1.6亿元。
围绕前沿科技研发创新机制。积极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科院等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精准对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功引进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物联网应用研究中心等5个高端人才团队;与清华大学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济宁基地,已接收11批279名清华博士生,济宁基地被清华大学评定为5星级基地(全国共3个)。加大科技副职选聘力度,从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选聘高层次人才挂职,采取柔性人才与本地人才“一带多”模式,形成资源整合、协作攻关的人才智力团队。截至目前,柔性引进高端人才149人,促成人才合作项目178个,有效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围绕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搭建平台。突出把平台建设作为集聚引进人才、转化科技成果、优化产业培育的加速器,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省级以上平台511家。推动济宁中科先进院建设了六大领域的工程实验室,新开发智能人体测温系统、人脸识别闸机等10余项产品用于疫情防控。高标准规划建设济宁创新谷,精心打造具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目前已聘请85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与46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县区共建“一区一业一所”产业技术研究所15家。落地产业化项目30个,对外投资19650万元,带动及引进各方投资超过68亿元。
坚持把市场机制作为着力点,引导高端人才加速集聚
推进实现人才引进市场化。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设立市场化引才专项资金,运用市场化手段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加强人才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探索建立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重要人才项目评价的机制办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北京、上海等国内重点城市设立引才工作站,聘请招才引智专员,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步推进,布局“双招双引”工作站6个、海外联络站15个。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制定柔性引才专项规划,适时组织招才引智洽谈会,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与“高精尖缺”人才开展柔性合作。用人单位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高层次人才,由专项资金先行垫付引才前期中介费用,最高垫付20万元。
推进实现人才评价社会化。建立健全公平公开、阳光透明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充分利用业内专家及第三方机构在评判中的积极作用,增强人才评价公信力。建立专家举荐人才制度,聘用若干名院士以及相当层级的顶尖人才作为高层次人才举荐专家,对专家举荐的人才在参评市级人才工程时实行“一票入围”。对创业项目和人才的评价,在专家评审、项目路演方式的基础上,加入风投创投机构实际投资这一重要依据。全市调剂1000个专项编制,建立编制“周转池”。市级重点产业人才工程随时接受引进的“高精尖缺”人才申报,市管企业的科技创新费用、人才引进专项投入成本视为当年利润考核。
推进实现人才使用自由化。面向海内外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项目招标,开展30项课题研究,其中优秀课题负责人优先纳入济宁市尼山学者工程支持。聚焦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优才计划”,不限引才次数、不设笔试环节,面试形式不作统一要求。试点建设省内首家“青鸟计划”实体运作空间—青年人才加速器,通过乡情搜索、托举培养等培养链条,每年提供约50个创新创业专项培养岗位,吸引济宁学子来济创新创业。加大重点产业、行业等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挖掘力度,将其作为骨干力量纳入柔性人才团队,建立结对帮带关系,促使青年英才更快成长、成熟。
坚持把环境配套作为支撑点,满足不同人才个性需求
完善政策机制强支撑。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强化新旧动能转换人才支撑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智汇济宁·才绘圣城”工程 加快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含金量高、创新度大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降低用人单位引才成本。绘制人才开发路线图,完善产业领军人才目标库、济宁籍人才信息库,加快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将柔性高端人才纳入服务和管理。为更好服务县域高层次人才,实行县市区重点人才工程项目竞争性扶持,优选项目12个,兑现扶持资金1100万元;项目实施以来,对接专家教授210余人,达成合作意向110项,72人入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形成市县联动、重点突破、竞相发展的县域人才工作新格局。
完善服务机制强保障。逐步建立“市场主导、政府投入、单位支持、逐年递增”的柔性引才引智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资金主要用于提高柔性引进人才福利待遇和生活品质。开通“12345”人才服务热线,设立人才服务专员,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颁发“圣地人才一卡通”610张,在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等方面提供创新性、全链条的“保姆式”服务,以人才的“满意度”激发事业发展的“加速度”。组建济宁人才发展集团,重点开展高端人才寻访、人才公寓建设运营、人才项目孵化、人才创业投资、人才个性化服务等业务,为引进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做实做细人才金融服务,组建人才企业上市服务联盟,推行政银联合办公“一站式”服务模式,创新开发创业担保贷款“电子地图”,扶持企业610家、人才7000余人。
完善关爱机制强活力。开展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将柔性合作高端人才等作为重点联系对象,20名市级领导直接联系服务60名专家,定期组织走访慰问、“点单式”健康查体等,加强与柔性高端人才的联系沟通。评选表彰10名杰出贡献人才,给予每人30万元奖励。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对人才先进典型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努力营造“四尊”社会氛围,确保引进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用一个能人,兴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扶一个贤才,拓一个领域,强一番事业。顶端、优质人才的引进,带给城市的是更高水平的发展。济宁将继续抢抓机遇集聚高端人才,引才、聚才、爱才、用才方式不断创新,大大激励各领域人才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为济宁高质量建设注入强劲的智慧动能。
新闻推荐
昨日,记者跟随工作人员一起走进兖州区小孟镇王海村的两座食用菌大棚棚内,里面温湿恒定,10万个平菇菌包竞相向外撑起大大小小...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