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政德观
周丽妍1郑治文2
《论语》是“四书”之一,是反映儒家创始人孔子思想、言行和事迹的主要经典文本。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读《论语》不啻为了解孔子、儒家修身立德智慧和治国理政思想的一条重要途径。今天我们修身为国、勤修政德,也应从中汲取精神滋养。细细品读,我们认为,《论语》的政德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以上率下,身正令行。《论语》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在孔子看来,一方面,政令通达与否关键看为政者“身正”与否,故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另一方面,社会风尚的好坏需要为政者的引领,因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政”的重要内容应该是“正”,即为政者以德正己、以德修身,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表率作用,感召广大民众,引领社会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风气。孔子以“正”论“政”、以“德”论“政”,说明了为政者的政德修养之于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影响。这也启示当代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自觉以德修身正己,将提升政德修养作为自我的政治使命和担当。
以礼立身,克己复礼。孔子认为修身正己必由乎“礼”。他说:“不学礼,无以立”,说明了“礼”之于人立身行事的重要性。以“礼”立身,就是指将“礼”作为自己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的著名命题,并强调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认为,人只有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视听言动合乎“礼”,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为政者而言,涵养政德也是如此,也需做到克己复礼、以礼立身。只是对于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修养政德所要依循的“礼”,不仅指道德层面的规范、准则和要求,更是指政治层面的法律、制度和纪律。
以仁为本,仁为己任。如果说,孔子的“礼”论代表着政德修养的他律原则,那么,他的“仁”论则代表着政德修养的自律原则。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外在的礼乐如果失去了内在的仁爱精神作为依据,只会流于形式。孔子认为,如果徒有道德规范,而没有人的道德自觉,道德养成恐怕只是一句空话。其实,政德养成又何尝不是如此,对于政德修养而言,党员领导干部的“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政德自觉,它是党员领导干部修养政德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这种“自觉”,一切体现政德的法律、制度和纪律只会流于形式,根本难于发挥引领党员领导干部加强政德修养的作用。
以民为本,博施于民。《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向为政者表达了以民为本、博施于民的希冀,立己而立人、达己而达人,将以仁、礼修身扩展至“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是孔子对君子乃至于为政者提出的道德修养要求。“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己”与“安人”,说明了道德修养指向自我与指向他人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对于政德修养而言,党员领导干部“讲政德”不仅要有对自我的修己正身要求,更要有对百姓博施于民的责任,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到重民爱民、富民教民。
虽然《论语》成书时隔今天已经两千多年,但我们坚信,时至今日,它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讲政德”仍有重要的思想启迪意义,党员干部“讲政德”仍很有必要从《论语》等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汲取思想智慧。
(作者1系齐鲁理工学院文学院教师,作者2系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特聘教授)
新闻推荐
济宁银行 聚焦“制造强市”建设 积极参与助企攀登 前三季度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净利润超去年全年
本报通讯员丁童束雅欣石峻今年以来,济宁银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营管理工作取得新成绩,主要指标快速增...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