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最早的绿色教科书 赵家琦
在我国,不管北方还是南方的广大农村,都流传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农谚俚语,既是先民们在长期生产中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也是直接指导农事活动的教科书,更是农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些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农谚,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旧时代,给农人们提供了可供遵循的农事活动指南。
济宁地处黄淮平原,广大北方地区的农谚,在这里大都适用。但由于土壤结构和耕作制度的不同,这些农谚在实用中也有稍微变化。
流传最久、最广的是《二十四节气歌》,这就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一字一个节气,还用用适当的汉字加以串联与说明。
节气歌共八句,每句七字,押韵合辙,易背易记,充分显示了先辈们良好的文化素质。在过去,要管好农事甚至农村的事,最要紧的就是会背诵和熟悉《二十四节气歌》。要根据节气安排生产和生活,什么节气该干什么,都要了然于胸。如果一管理农村农事的人,连二十四节气都不熟悉,那么就是不称职的,农人自然也瞧不起这样的人。
除了《二十四节气歌》,农村还有一首流传最广的《冬九九歌》,这就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反映了从冬至到春耕三个月时间的气候变化,以及相关农事活动。
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九,“九九”过后便到了春分,表明寒尽暖来,明媚的春光开始取代肃杀的严冬和料峭的春寒,农人们从家中走向原野,开始了新一轮的农事活动。
很多农村谚语,准确说明了庄稼树木及蔬菜水果的种植、收获时间,实在是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科学指南。如“清明雨纷纷,植树又造林”“小满前后,点瓜种豆”“小满葚子黑,芒种割大麦”“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天里种白菜”“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上满集”“秋风镰刀响,寒露割高粱”……
小麦的播种时间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但值得说明的是,随着全球气候的普遍趋暖,小麦等粮食作物的播种日期普遍向后推迟。
微山湖西岸的广大农村,实行的是稻麦两熟的耕作制度,割了麦子种稻子,割了稻子种麦子。而水稻的收割时间是在寒露以后。这里的小麦,必须在寒露以后才能播种。虽然较之于秋分推迟了半个多月,但小麦却能获得较好收成,亩产一般可达四百多公斤。
湖西地区秋分时节,天气还很暖和,如果按谚语说的在秋分下种,小麦肯定出现疯长,收成就会大打折扣。按湖西地区的气候,小麦似乎“寒露种麦正当时”。
还有很多农谚,说明了农事活动应掌握的要领和事项,实在是先辈们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如“麦稀两手空,稠麦好收成”“早麦要稀,晚麦要密”“麦种深,豆种浅,荞麦芝麻盖半脸”“埋麦露豆”,都是说小麦播种宜稠不宜稀,而且播种时间越晚,用的麦种越多。
大豆则不同,宜稀不宜稠。大豆荞麦和芝麻一定要浅播,大豆即使完全裸露在外面,也照样生根发芽。“麦出七,豆出五,高粱十天才出土”,是说小麦、大豆和高粱这三种粮食作物,从播种到发芽出土,分别需要七天、五天和十天时间。
“桃三杏四梨五年,小枣当年就卖钱”,是说桃杏梨这三种果树,从栽种到结果分别需要三、四、五年。而枣树不同,当年栽种,当年就可以结出果实。
“稻田水多是糖浆,麦田水多是砒霜”,是说稻田里水多一些有利生长,而麦田有积水就是灾难。因为小麦耐旱不耐涝,麦田积水时间稍长,麦子就会死去。当然,水稻离不开水,但也不是水越多越好。如果淹没了稻棵的顶部,时间长了,水稻也会死掉。
古时候没有天气预报,人们只能凭借观察天、风、云、雨等自然现象,来推测天气的变化和趋势,用来指导农事活动,预测庄稼收成,这也成了农谚的重要内容。如“蜻蜓扑面,大雨不远”“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乱叫,风雨不久到”“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水缸潮,大雨到”“鱼翻坑,大水涌”“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等,就是这类谚语的典型代表。
农村谚语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既是农民兄弟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随着全球气候渐趋变暖,有的谚语在实用中也发生着变化,需要修改和补充,也有的谚语充满迷信色彩,应当废弃。但就多数谚语而言,仍对农事活动具有指导和参考作用。
新闻推荐
筑牢“五大工作平台” 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济宁市网吧监管经验在全省推广
本报通讯员徐亚飞杨仕峰网吧监管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万户千家百姓心声。今年以来,济宁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高度重视...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