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埋没上千年的张若虚

济南时报 2020-11-12 18:40 大字

□新时报记者徐敏

唐代诗人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夜》,被后世誉为“孤篇盖全唐”,实乃千古绝唱。闻一多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诗歌流传千古,遗憾的是作者张若虚其人其事史料却所载甚少,生平事迹大多隐没在浩浩史书中。

现存史料中,张若虚生卒年份皆不可考,两《唐书》均无传。闻一多先生考证,张若虚的生卒年份约在660年—720年,可以确定的是,开元、天宝初年时他活跃在诗坛上,做过兖州兵曹。兵曹是古代州郡设置的属官,官职比较低微。《新唐书·刘晏传》中后所附之《包佶传》中提到:“包佶……父融,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有名当时,号‘吴中四士’。”比《新唐书》时代更早的《旧唐书·贺知章传》中也提到了张若虚的籍贯,“扬州张若虚”,还提及四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

之所以将以上四人称之为“吴中四士”,是因为四人虽然年岁不一,遭际各别,但在个性爱好、人生态度方面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属于有诗书才华,个性旷达不羁,追求自在闲适生活,不甘封建礼教束缚的风雅之士。在那个经济繁荣、商业兴盛的社会大进步时代,张若虚与吴越地区的同时代文人时常聚会、频于酒肆、与歌妓交往。他们的官阶并不显贵,也大多没有家世背景,因达官贵人赏识或友人提携而担任职位低下的官职。但是他们的经济并不窘迫,至少衣食无忧。这些文人的诗歌较为口语化,流传于市井之间。他们偶尔也会为了不得志而愁苦,但更多继承了魏晋名士风度,个性张扬,放荡不羁。

世人皆知《春江花月夜》,实际上《全唐诗》中仅存张若虚诗两首,还有一首《代答闺梦还》:“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这是一首诗风接近齐梁的宫体诗,张若虚所处的时代,多半诗人诗风都受到宫体诗影响。不过,张若虚的这首诗形式上有较强的宫体诗的美感,同时又摒弃了大多宫体诗多于用典、辞藻绮丽的不足,洗去了其脂粉气。《代答闺梦还》描写了一种比较纯粹的女性之美、相思之美,这首诗也意味着张若虚对建安以来直至南北朝时期艺术经验的扬弃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春江花月夜》这首今天大多数人都认同的“诗中的诗”,在唐代几乎没有引起任何反响。有学者梳理《春江花月夜》的接受史,发现这首诗在宋代,乃至明中叶以前,都绝少被著名诗人、诗评家、诗选本提到。直到明后期属于“末五子”的胡应麟在《诗薮》中才提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详其体制,初唐无疑。”明末“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可能是现存文字记载中开始重视此诗的第一人,他在《诗论》中谈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清末王闿运更是认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后来经闻一多、李泽厚等人的褒奖,这首诗已然成为唐诗中的巅峰之作。

客观来看,《春江花月夜》描述了一个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场景,清澈唯美,意境空明。若说“孤篇压全唐”虽有些过誉,然其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高却是毋庸置疑的。为何这首诗在近千年后才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共鸣?著名古代文学专家程千帆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一文中谈到,这首诗的由隐而之显,可以从这一历史阶段的诗歌风会的变迁找到原因。许多人认为《春江花月夜》属于“初唐四杰”一派的诗歌,所以在文学史上,也在长时期与“四杰”共命运,随“四杰”而升沉。而在很长时期内,“四杰”的诗风是不被肯定甚至是否定的,所以这首诗在数百乃至近千年的时期内籍籍无名。

既然很长时期内,张若虚的诗歌不被重视,人们自然不会搜集和选录他的诗歌以及生平事迹,导致我们今天对张若虚本人和诗歌总体状况的了解都比较贫瘠和苍白。

庆幸的是,即使张若虚的生平被埋没,明珠美玉最终依然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新闻推荐

确保道路限高限宽设施 清查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本报济宁11月7日讯(记者张彦彦)今天上午,济宁市召开道路限高限宽设施清查整治工作视频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副市长...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