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城:招才引智成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济宁日报 2019-06-27 09:45 大字

本报通讯员王世友范培倩袁进

拥有国家级企业研发平台2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0家,国家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2家,省级众创空间6家、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任城区把创新驱动作为“三大战略”之首,把人才作为兴区之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有效激发了全区创新创业的发展活力。

“对于任城来说,发展得益于资源,但今后决不能受制于资源,我们正在努力探寻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依靠科技、人才和创新,依靠高质量的要素、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任城区委书记岳根才表示。近年来,任城区立足现有产业资源,借助高校院所人才资源优势,探索“院地合作”人才工作新模式,促进产学一体、互利共赢,培育了新动能,激发了新活力。

聚焦产业 立足地方实际揽才

“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是高层次人才聚集地,也是前沿技术的创新地。”任城区人才战略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任城区瞄准高校院所这个人才“富矿区”,实施人才新政“黄金十条”,重点引进行业领军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和知名院校大学生,为产业转型升级装上“新引擎”。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近年来,任城区引进两院院士6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1名;与北大光华共建“沃土计划”社会实践基地,成为山东省首家与北京大学合作的县(市、区);先后与山东财经大学合作共建淮海财金研究院、与青岛科技大学共建淮海化工研究院等,为任城区打造淮海地区产业人才高地增添坚实平台。

“洋专家”引进来,“土专家”走出去。任城区根据全区发展战略规划,立足优势产业、资源禀赋,联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组织区内优秀专业人才开办专题研修班,培训金融、新材料、都市农业等新兴产业人才3600多人次,培育省级以上人才工程项目20多人。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形成了以信息产业、轻工制造、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多点突破、集群发展的产业布局,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人才红利”充分释放。

搭建平台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法桐研究院是李营苗木协会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成立的国内首家法桐新品研发机构,成功研发了“无球型”悬铃木繁育技术,彻底解决法桐有球有毛污染环境问题,发展新型苗木20多万亩,年销售额达38亿元。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各类创新平台加速落地,为任城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近年来,先后与知名高等院校合作新建研发平台83个,其中国家级平台2个,省级平台20个。针对初创期、种子期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区财政每年列支2亿元的创业基金,重点扶持新兴产业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任城区投资3000万元建立鲁西南最大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对有创业意向的人才、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免费提供办公场地,给予创业指导和资金扶持,帮助孵化创业项目。截至目前共吸引90多个高校院所的200余名高层次人才进园创业,孵化中小企业137家,催生新产业项目300多个。

政策助力 优化留才用才机制

广聚天下英才,任城的底气何在?“人才引进来,关键要让他有事业可做,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和环境。”岳根才的话,是任城区各级所持“才尽其用”用人之道的具体体现。近年来,任城区对“大院大所”中的领军人才,实行来去自由、柔性引进,成功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等国内高端人才和南非科学院戴安娜院士、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鲍伯教授等国外专家共计60多人。率先在全省开发了第一家“人才产业互联APP”,建立了企业技术需求数据库、国内外高端人才信息库。任城区对顶尖人才创业团队最高给予5000万元的综合资助,对其他各类省级以上创业人才,按照实际投入50%的标准给予启动资金。对创办企业的领军人才,优先安排办公场所,五年内前三年免租金,后两年免50%租金。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并提供融资担保、档案托管、本人及家属落户、子女就读等全程服务,营造了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新闻推荐

用实策 出实招 政银合作服务退役军人 济宁市率先开展金融拥军优抚“三优”服务 打造“10+2”金融拥军优抚品牌

本报记者王粲本报通讯员高卫东济宁市素有“拥军优抚”光荣传统,连续七次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为贯彻落实退役...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