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阅读 线上线下书伴生活 不同的阅读方式 同样的阅读情怀

济宁晚报 2019-04-24 16:36 大字

本报记者 刘帝恩摄影记者王仰浩

近日,记者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济宁市市民阅读方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相对于过去到图书馆、书店进行“线下阅读”的模式,“线上阅读”逐渐火热,纸质书阅读则更集中于专业类科目。较比十年前,互联网时代呈现出许多新的阅读特点,如阅读服务逐渐平民化,手机端阅读大受欢迎,很多人爱上了“触屏既得”的阅读体验。

图书馆火爆依旧

市民手机中阅读类APP下载量的增加,并没有影响到线下阅读的人数,图书馆依旧是获取知识的好去处。在济宁市,定期进行线下阅读、上自习的市民和学生群体绝不在少数。

“我基本每天都来,这里比较安静,环境很好,也有我需要的专业课相关书籍,可以随时借阅。”在济宁市太白湖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内,记者见到了来自习的学生周扬。周扬是济宁医学院的一名在校学生,正在准备考研的他,每天都需要时间复习,图书馆无疑是上自习的好去处。

记者调查发现,如今市民来图书馆的目的性比以往有所增强,快节奏生活让阅读变得逐渐“功利化”。在3楼阅读区,市民王亚茹正坐在书桌前阅读《服装缝纫技巧》。“趁着周末来‘充电’,补充一下专业知识,现在不学习真的不行。”王亚茹告诉记者,她正在经营一家服装店,平日休息时,喜欢看一些服装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像王亚茹一样,来图书馆借阅专业类书籍的市民占了很大一部分,有些是为了考研、考公、考教师,有些是为了做生意,有些则是为了提高工作能力。相对于“目的性阅读”,过去占比较大的纯阅读有了明显“缩水”。

“周末带孩子来感受一下学习氛围,平时工作比较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市民李老师表示,青少年应该抽出部分时间进行无目的性的阅读,“喜欢什么读什么”最好,即便是漫画,家长也应该支持。“现在孩子们学习压力太大了,天天卷子作业一大堆,好不容易带他来次图书馆,我不忍心再强迫他看别的,让他自己挑选喜欢的书就好。”

“线上阅读”有利有弊

相对于线下阅读更加偏向“目的性”,过去的“无目的性”阅读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分割开来,逐渐分散到手机端,进而变得“碎片化”。

“现在给我一本书,我是真的看不下去,总想着玩手机。”问及为何由传统纸质阅读转向线上阅读,这是很多市民给出的回答。记者发现,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很多80后和90后群体伴随科技进步成长,对“线上阅读”等新兴事物接受能力也更强,而“手机依赖症”,则让很多人干脆放弃了纸质阅读。

“我现在每天线上‘打卡’,固定看20页,的确很方便。”市民小蔡表示,看文学类作品本身就是消遣,没必要非得选择纸质书。“一个薄薄的手机,可以装成千上万本书,还有数不清的图书资源,习惯后完全可以取代纸质阅读。”

“线上阅读”的优势显而易见,劣势也十分明显。“我接受不了用手机看书,因为看着看着就忍不住看别的内容去了,比如搞笑视频,看了根本停不下来。”市民刘晋杉说,纸质书有其无法代替的优势和魅力,在短期内,以手机端为主的“线上阅读”还无法完全取代纸质阅读。

新闻推荐

浸润书香,是种幸福

在齐鲁境内做过太守的苏轼曾吟诗道:“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读书声。”这种“遗风”的源头,可追溯到春秋时代,齐鲁大地上...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